首页>>考研资讯>海南大学:2023年博士研究生第一批次招生报名须知

海南大学:2023年博士研究生第一批次招生报名须知

admin 考研资讯 2022-11-24 621

重要提醒:   1.本批次招生面向全日制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招生方式包括:普通招考、硕博连读、本博直读。请考生务必认真阅读《海南大学2023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及以下各项内容,符合报考条件的请严格按时间要求完成网上报名和提交电子材料。   2.本批次网上报名时间:2022年12月1日-12月15日,此前会进行系统测试,系统测试期间报名无效。   3.硕博连读招生方式仅面向我校符合条件的全日制二年级、三年级硕士研究生。   4.本博直读招生方式仅面向已被我校接收的2023届推免生。   5.一个招生批次一个证件号码只能报名一次。   一、普通招考和硕博连读   考生一律通过网上报名,其他报名方式无效。请务必按提示要求如实填写报名信息和提交报名材料。   1.网上报名   报名流程:登录海南大学研究生招生网上报名系统,选择相应的招生方式,注册并完善个人信息及报考信息。   特别提示:   (1)上传照片为本人近期免冠JPG格式清晰证件照,像素宽度500 *高度500,照片大小不超过500KB,其他要求见报名系统。   (2)网上填报的个人信息,如姓名及拼音、性别、证件号码等必须准确、真实,否则影响录取。   (3)学位以及毕业证书编号应填写证书中载明的“证书编号”或者“学校编号”,如不清楚请点击填写样例1或样例2。   (4)前置学历的院校或专业发生变更或者不在系统名录中时可选择“其他”,手动填写毕业证书上的院校名称和专业名称。   (5)2023届应届硕士毕业生网上报名时“学历信息”栏目下的“硕士学位及毕业信息”应按预计正常毕业时的信息进行填写(不能填“无”硕士学位),证书编号可填写“0”。   (6)修改报考信息务必在上述报名时间内,报名系统关闭后将无法再次提交报考信息。   2.提交申请材料   申请材料在初审阶段以电子版形式在报名系统中提交。申请人须将下述材料的(2)-(14)项按照《海南大学2023年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申请材料模板》(点击下载)格式要求按顺序转化为一个PDF文件上传报名系统(PDF命名为:考生姓名-报考专业-博士申请材料)。证书、证件、成绩单、能力证明材料等上传内容须清晰可见,附件总大小不超过20MB。   申请材料清单如下:   (1)海南大学2023年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登记表   该表由报名系统生成,报名信息提交后,可下载打印;签署本人姓名并完成相应栏目的审批手续。   (2)个人简历(带照片)   (3)报考海南大学博士学位研究生研究计划书(模板见附件1)   研究计划书应包含拟致力于研究的科学问题、已有基础、基本思路、研究方法以及预期目标等。   (4)本人有效身份证或军人证   (5)学历学位证书或在学硕士证明   提供本科阶段、硕士研究生阶段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如在国外高校取得学位的考生,还须提供“教育部留学人员服务中心”的认证证书;   应届硕士毕业生提供学生证和应届硕士生证明信(在读证明或学籍证明)(以所在高校证明模板为准,且加盖校级研究生院、处、部相关培养部门公章)。   (6)前置学历的《中国高等教育学历认证报告》   ※持2002年前(含)毕业的高等教育学历证书的考生需提供:   ①本科(含专升本以及自学考试本科学历等)阶段毕业证书的《中国高等教育学历认证报告》,可登陆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学信网)https://www.chsi.com.cn/查询申请;   ②硕士研究生阶段毕业证书的《中国高等教育学历认证报告》,方式同上。   ※持2002年后毕业的高等教育学历证书的考生:   ③应提前在学信网上查询《教育部学籍在线验证报告》(应届生身份考生)或《教育部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往届生身份考生)。未能通过学历(学籍)网上校验的考生应提供上述《中国高等教育学历认证报告》。   特别注意:   《中国高等教育学历认证报告》办理周期一般在1个月左右,请提前申请办理。以上如有变化,以学信网的说明和流程为准。   (7)硕士阶段仅有硕士学位证书的(单证)考生,应同时提供以下证明:   ①硕士学位认证报告,可登陆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学信网)使用学位认证系统(https://xwrz.chsi.com.cn/gateway)申请;   ②本科(含专升本以及自学考试本科学历等)阶段毕业证书的《中国高等教育学历认证报告》或《教育部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   特别注意:   学位认证报告办理周期一般至少需要18个工作日,请提前申请办理。以上如有变化,以学信网的说明和流程为准。   (8)硕士课程成绩单   需提供硕士阶段的课程成绩单,并加盖校级培养单位公章(若为复印件需加盖档案管理部门公章)。   (9)硕士学位论文摘要   包括硕士论文题目、指导教师、论文摘要和创新性总结。   (10)代表性的科研成果以及获奖证书   包括代表性的学术论文、申请专利、获得科技奖励以及参与科研项目情况等;所获得的各类与申请博士有关的获奖证书。   (11)外国语水平证明材料   外国语水平证书、成绩单、留学经历证明等。   (12)以同等学力身份报考的考生   须根据招生简章要求提供相关证明材料。   (13)报考“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的考生   与所在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民教处或高教处签订的《2023年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考生登记表》。   (14)报考学院要求的其他材料以及能力证明材料   (15)《专家推荐书》   须下载空白《专家推荐书》(模板见附件2),按照要求提供至少两位专家的推荐理由和意见(推荐专家一般为考生的硕士导师或与报考学科专业(领域)相关的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人员);签名手写,其他内容手写、打印均可),由推荐人在信封封口处骑缝签字。现场(或网上)确认时提交。   3.选择导师   考生在系统中按提示提交报名信息后可选择导师,导师审查考生材料后在规定限额内确认接受考生报考,考生若无导师接收,则视为初审不通过。在本批次报名截止前,考生可更换报考导师。   二、本博直读   1.网上报名   报名流程:登录海南大学研究生考生网上报名系统,招生方式选择“本博直读”,注册并完善个人信息及报考信息。   本博直读生因未取得本科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网上报名时只选择有本科学历和本科学位,但无需填写证书编号(填写0)。   2.提交申请材料   申请人须将下述材料的(2)—(6)项按顺序转化为一个PDF文件上传报名系统,上传内容须清晰可见,附件总大小不超过20M。   材料清单:   (1)《海南大学2023年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登记表》;   该表报名完成后由系统自动生成,无需编辑。考生手工签署本人姓名。   (2)《报考海南大学博士学位研究生研究计划书》;(请下载附件1);   填写对攻读博士学位的认识和对将来课题研究的计划等。   (3)《本科生课程成绩单》原件(加盖校级培养单位教务部门公章);   (4)身份证复印件一份;   (5)学生证复印件一份;   (6)教务部门开具的应届本科生证明(本校生无需开具);   (7)《海南大学博士研究生招生专家推荐书》2份;(请下载附件2)   按照要求请两位教授或相应职称的专家填写推荐理由和意见,并手工签署姓名。   上述所有材料须用A4纸规格(成绩单纸型不限)或A4纸复印,并按上述顺序沿左侧装订,复试录取后交至学院研究生教务办。   3.选择导师   考生须按要求在系统中选择报考导师。   三、其他说明   1.因我校之外的网络不可知原因而造成报名无效及其它影响者,我校不承担相关责任。   2.我校博士招生工作的相关信息将及时公布在海南大学研究生院网站,请考生注意查看。   热诚欢迎广大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报考海南大学!   海南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   2022年11月21日   海南大学网上报名入口:https://ehall.hainanu.edu.cn/gsapp/sys/yjsbmxsd/entrance.do   ----   点击下载:附件1.报考海南大学博士学位研究生研究计划书.doc   点击下载:附件2.海南大学博士研究生专家推荐书.doc

海南大学简介:

海南大学位于海南省海口市,地址是海南省海口市美兰区人民大道58号海南大学。{985211},是一所本科院校。学校电话是招生办(本科)0898-66266469 研究生处0898-66251735 教务处0898-66279011。

海南大学是2007年8月由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和原海南大学合并组建而成的省属综合性重点大学,是海南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财政部共建高校和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同时还是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全国华文教育基地、国家“中西部高校综合能力提升工程”高校、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高校、全国大学生英语教学改革示范高校、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和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是具有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资格的高校、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出国留学资格的高校和接受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资格的高校。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创建于1958年,与创建于1954年的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紧密结合,并称“热作两院”,被誉为我国热带农业科教领域的“双子星”。50年来,“两院人”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唯一在北纬18-24度范围内大面积种植橡胶成功的国家,并由原来的植胶空白国,奇迹般地崛起为世界第五大产胶国,奠定了在橡胶和热带农业科教领域独一无二的地位,获得了包括国家发明奖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在内的900多项科教成果,为我国国防事业、为热区和海南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原海南大学于1983年在一片荒滩地上艰苦起家,到合并前建起了全省规模最大、社会辐射力和影响力广泛的学科专业体系,成为省属综合性重点大学。原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为学校题写校名。2005年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荣获优秀并获准设立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能力大幅提高,整体办学水平持续提升,为海南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学校现有海甸、儋州和城西三个校区,海甸校区为主校区,校园总占地面积52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130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314余万册,建有体育馆、田径场、游泳池、篮球场、排球场和网球场等完备的场馆服务设施。现有在校生37900余人,其中全日制学生35000余人(博士研究生160余人,硕士研究生3000余人,本科生31800余人),成人学历教育学生2900余人(本科生1400余人,专科生1400余人),外国留学生150余人。学校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现有在编教职工2431人,其中专任教师1596人,高级职称人员900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346人。双聘院士3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1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3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0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6人,海南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2人。学校学科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文学、理学、农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九大门类,科学布局,体系完整。现有四大学部、21个学院(部),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级重点(培育)学科,6个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12个省部级重点学科;拥有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4个省部级工程研究中心,2个海南省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设有博士后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5个,二级学科博士点3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4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19个;本科专业74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8个,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1个。学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适应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承担1项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和15项国家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实施冬季小学期,邀请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教学名师等国内外近百位专家前来授课,使学生能够分享到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举办文理科实验班,探索精英人才个性化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天津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本科生,与中航特玻等企业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启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计划,构建开放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研究生创新团队和联合培养基地,选送大批研究生赴国内外重点高校、科研机构访学交流,研究生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数量、参与国家重大科技支撑项目人次和获得优秀研究生论文数量逐年明显增加。三年来,“985工程”、“211工程”重点高校及中科院累计接收我校400多名优秀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我校学生在数学建模、电子设计、大学生英语演讲大赛等全国性学科竞赛活动中获奖48项。学校“立足海南、面向全国、辐射东南亚”,突出“热带、海洋、特区、旅游”四大特色,牢牢抓住“211工程”建设和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两大机遇,充分利用热区和海南的区位优势及资源条件,调整和凝炼学科方向,培植科研创新团队。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高校以来,学校承担的“973”、“863”、科技支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项目数量逐年增加,科研立项经费快速增长,2011年突破1.2亿元,比2008年增加了近5倍。科研实力大幅提升,产生了一批科技含量高、社会影响大的标志性成果。获得教育部高校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海南省社科科学优秀成果特等奖1项、海南省科技成果转化奖一等奖1项、海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海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6项、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及其它省级以上奖励30多项,获授权专利27项。学校以服务求发展,以科研创新平台和人才资源优势为依托,建立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大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服务海南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在热带作物育种与栽培利用、热带海洋珍稀水产品繁育、热带生物资源利用、绿色功能材料开放应用、海洋通信和旅游信息化平台建设等方面的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直接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机构联合成立了海南低碳经济政策与产业技术研究院和海南国际旅游岛发展研究院,承担了多项相关产业发展研究课题。顺应国家南海战略研究需求,成立了海南省南海法律研究中心;针对海南社会文化发展需求,开展海南历史文化研究,着力推动海南地方文化传承与创新。促进二级学院开展“一院一市(县)、一师一点”特色服务,主持和参与地方各类规划项目30多项。与中航特玻、英利等大型企业组建了校企战略合作联盟,启动一批实质性研究和技术开发项目,社会服务领域不断拓宽、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学校以更加开放的眼光,加强国际国内交流与合作,创新教育合作模式,全方位构建对外交流与国际合作新格局。与境外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80多所知名高校建立了校际关系,现有“1+2+1”、“2+2”、“3+1+1”等多种形式的联合培养计划,每年选派上百名优秀本科生、研究生前往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新加坡、俄罗斯、日本等国家和台湾地区的高校学习深造。学校实施“请进来”战略,邀请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阿尔费罗夫教授等100余位境外著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和交流;实施“走出去”战略,大力资助教师和管理干部出国(境)留学、访问交流、参加国际会议和开展科研合作;实施校际交换学生项目、中外人才培养合作项目和学生海外高技能培训、专业实习和暑期带薪实习项目;学校利用理事会平台,聘请海外侨领、企业家、政府官员和著名学者担任理事会成员,积极吸纳各方力量,促进学习各项事业的发展。学校作为国务院侨办批准设立的首批全国22家华文教育基地之一,先后培养留学生近3000余名;面向国内在加深与天津大学对口支援合作基础上,与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武汉大学、南昌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高校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合作;与海口市、省科技厅、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等建立了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211工程”建设启动以来,学校生源质量明显提高。目前学校招生范围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从合并前主要在二本批次招生提升为一本批次招生,第一志愿录取率超过90%,新生录取分数线与2008年相比整体提高60余分;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均保持在90%左右,毕业生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和各行各业用人单位的普遍青睐,学校社会声誉和影响力明显增强。优秀毕业生遍及海内外,他们当中有杰出科学家、政府高级官员、大学校长、著名学者、企业家等,在不同领域和岗位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原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吕飞杰,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主席陈章良,南京农业大学校长郑小波,美籍国际著名科学家林辰涛,联合国粮农组织经济顾问、国际著名经济学家姚树洁,知名经济学家何帆等均是我校毕业生。建校50多年来,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凝聚了社会各界及海内外乡亲的深情厚谊。周恩来、朱德、董必武、叶剑英、邓小平、胡耀邦、王震等老一辈革命家,江泽民、胡锦涛、李鹏、朱镕基、温家宝、贾庆林、曾庆红、李岚清、尉健行、刘延东等四十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都亲临学校视察,给予亲切关怀。原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为学校亲笔题写校名。广大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及社会各界捐款捐物1亿多元,支持学校建设办公楼、教学楼、实验大楼、图书馆、学术中心、大学生活动中心、体育场馆、校门等重要项目,并捐赠了大量的图书资料和仪器设备,设立了多项奖(助)学金和重点学科建设基金,有力地推动了学校建设和海南高等教育的发展。新海南大学成立以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原海南省委书记卫留成,海南省委书记、省长罗保铭,原教育部部长周济、农业部部长孙政才等先后到校指导工作,对学校建设和发展给予大力支持。海南省政府专项成立海南省“211工程”大学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全力支持和推动学校建设有特色、高水平“211工程”大学。乘势合并开新局,奋力跨越谱新篇。在教育部和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学校牢牢抓住“211工程”建设和国际旅游岛建设两大机遇,制定了学校事业总体发展规划、学科建设规划、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和校园建设规划。力争到2020年,人才培养质量、科技创新水平、社会服务能力和文化传承创新等各项事业实现重大跨越,真正把学校建设成为高质量人才培养基地、高水平科技创新基地、高层次社会服务基地和高品位文化传承创新基地,成为综合实力进入国内同类院校先进行列、在国内和东南亚有较大影响的有特色、高水平“211工程”大学。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