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4日至26日,我校202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顺利进行。作为考点,我校在11号楼和15号楼共设立210个标准化考场,按照“一类一策”组考模式,设置了普通考场、特殊考场、应急考场,共有5079名考生参加考试。
在组考工作和疫情防控双重压力下,加之考场类型、试卷规模、科目类别都创下历史之最,考务工作的难度和复杂性都较往年提高很多。为确保考点考试顺利进行,贯彻落实教育部、国家民委、湖北省研考安全决策部署,学校党委高度重视,召开专题会议部署推进,层层分解工作流程,压实各单位工作责任。同时,学校加强协调沟通,完善工作方案和防疫工作预案,严格落实疫情防控标准和工作要求,稳妥做好研究生入学考试的组织和疫情防控工作。
学校成立了由校领导为组长的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考点考务工作领导小组,下设考务组、试卷组、疫情防控组、监考组、验证组、宣传组、纪检监察组、保卫组、后勤保障组、视频监控及网络保障组、教室协调组和财务支持组等12个业务组,各业务组组长由相关职能部门负责同志担任。研究生院详细制定了《202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中南民族大学考点考务工作实施方案》《中南民族大学考点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等方案,对安全保密、收发试题、考场安排、监考人员遴选、疫情防控、后勤保障等各方面都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安排,对考务工作进行了周密的准备。
面对监考人员紧缺情况,学校各单位多线动员,广大党员干部、教职工积极响应,克服身体不适,踊跃报名,最终形成了一支由60余位考务工作人员、500余位监考老师和应急预备老师组成的工作队伍,许多领导干部都身先士卒,投入到一线考务工作中,尽职尽责,确保了考试平安有序开展。
考前,学校召开了各部门、学院协调会,监考人员培训会,考务人员培训会等,严格考务流程和细节要求,确保要求统一、指令统一、标准统一、行为统一。在校外考生无法进校查阅考场的条件下,通过研究生院网站、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站内群发消息等途径,向考生推送了考前提示、考场信息和防疫知识,确保考生“应知尽知”。
考试期间,学校统筹部署,校领导多次来到各种类型考场进行巡视,指导工作,各业务组有条不紊地完成了考生进校管理、教室消杀、特殊考场、应急考场设置等一系列防疫相关工作,实现了考生“应考尽考”。通过开辟校外人员用餐食堂、开放10号教学楼教室并提前打开空调供考生中午休息等手段,应对疫情情况下研究生考试。在全校上下通力配合下,确保了考点考场秩序井然,确保了202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考点工作的圆满完成。
据悉,今年共有7131名考生一志愿报考我校,分布在全国252个考点,报考人数再创历史新高,前期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对部分考生的借考、调卷等工作实现了“零失误”。
中南民族大学简介:
中南民族大学位于湖北省武汉市,地址是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民族大道182号 邮编:430074。该院校既不是985院校也不是211院校,是一所本科院校。学校电话是招生咨询热线027-67842763。
中南民族大学是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直属的综合性大学,坐落在湖北省武汉市南湖之滨,地处武汉·中国光谷腹地。学校创建于1951年,占地1554亩,有校舍近100万平方米。学校有涵盖10大学科门类的本科专业82个,拥有民族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8个二级学科博士点,4个湖北省立项建设博士点,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18个学术型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80个学术型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3个专业领域)。学校为“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2012年获批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学校现有教职工20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300余人,教师中有正副教授750余人,博士生、硕士生导师450余人;现有56个民族的全日制博士、硕士、本科、预科等各类学生26000余人。学校现有省部级一级重点学科9个,一级重点建设学科2个,二级重点学科4个,共覆盖二级学科72个;有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7个省级品牌专业,23门国家、省级精品课程,12个国家级、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3个省部级科研机构(实验室、基地、中心),实验教学仪器设备总值约2.4亿元。学校教室、宿舍的空调及宿舍生活热水已全覆盖,学校主干道及主要场馆均无线网络覆盖,学生宿舍区无线网正在建设中。学校馆藏图书280多万册,拥有全国第一家民族学博物馆。目前,学校已与十余个国家(地区)的几十所大学建立了校际交流与合作关系。学校定期选派优秀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到国外访问、交流、学习,选派教师出国讲学、进修和从事科学研究。学校高度重视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笃信好学,自然宽和”的校训激励学生奋发图强,成立了学生学业发展中心、创新创业中心和就业创业研究中心,鼓励学生全面发展。为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学校设有吴泽霖教授奖学金、专业奖学金,另设有创新、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以及各种校友、社会、单项等奖助学金,授奖面超过在校学生的30%。60多年来,学校已累计培养了11万余名各民族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近几年来,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