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考研资讯>西藏民族大学2023年接收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招生章程

西藏民族大学2023年接收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招生章程

admin 考研资讯 2022-10-10 477

按照《202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以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工作管理办法(试行)》(教学〔2006〕14号)、《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工作的通知》(教学厅〔2020〕12号)精神和要求,同时参照《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工作的通知》(教学厅〔2013〕8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完善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工作办法的通知》(教学厅〔2014〕5号)等相关文件要求,结合学校实际,现将我校具体接收2023级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办法公布如下:     一、接收推免生的专业和名额     1、接收专业   可接收推免生的招生专业详见推免招生简章。接收推免生的学习形式均为全日制,录取类别均为非定向。   推免生可到“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的“推免服务系统”(网址:  http://yz.chsi.com.cn/tm)提交申请。   2、接收名额     各专业拟接收推免生名额见“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的推免报名系统,或我校研究生院网站公布的推免招生专业目录。实际招生人数以教育部最终下达的录取人数为准。     二、申请条件     1、具有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和集体主义精神,社会主义信念坚定,社会责任感强,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诚实守信学风端正,无任何考试作弊和剽窃他人学术成果记录,无任何违法违纪受处分记录。   2、申请人必须是具有推免资格高校的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纳入国家普通本科招生计划的2023年应届本科毕业生,不含独立学院、专接本、对口升学等学生),并获得所在学校推荐免试资格。   3、申请专业必须与目前所学专业相同或相近。     三、申请程序      (一)符合申请条件考生在网上查询接收办法、预计接收人数和选择招生专业。   在教育部规定时间内登录"全国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信息公开暨管理服务系统"(网址: http://yz.chsi.com.cn/)报名,通过“推免服务系统”提交申请,并网上交纳报名费。   在网报成功2日内(以邮戳为准)将所有申请材料寄(送)(只接收中国邮政快递EMS)到研究生院招生办公室。申请材料包括:     1、《西藏民族大学接收2023级推荐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申请表》;     2、《西藏民族大学接收2023级推荐免试攻读硕士生个人陈述》;     3、申请人毕业学校两位副教授或教授的《推荐信》;     4、1-6学期(建筑学1-8学期)本科期间成绩单(须盖毕业学校教务处公章);   5、学术科研成果、获奖证书、外语过级证书复印件(复试时效验原件)。   6、其他反映自身能力和水平的相关材料。   (二)申请材料的审查以及复试名单的确定。   各招生单位按相关要求审查推免生的申请材料,及时遴选,确定复试名单,交研究生院复核。   (三)复试通知的发放。   复试名单由研究生院公示。公示无异议的,研究生院将通过“推免服务系统”向其发送复试通知,申请者在“推免服务系统”中确认复试,并按时报名参加复试。   (四)复试环节。   复试可采用笔试与面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各招生单位根据推免生申请情况,分批次复试,复试方式和具体安排由各招生单位自定。各招生单位复试结束后两日内将拟录取名单及相关材料交研究生院复核。最终拟录取名单由学校推免生工作领导小组审定,并网上公示10个工作日。   (五)拟录取资格的确认。   公示无异议的,研究生院将通过“推免服务系统”向其发送拟录取通知,拟录取推免生网上确认。逾期不确认者将被取消拟录取资格。   (六)录取通知书的发放。   研究生院拟于2023年5月份进行复查,并向通过复查的推免生发放录取通知书。     四、其他     1.申请推免生资格及报考等过程中若有弄虚作假者或体检不合格者,一经发现,按相关规定严肃处理。     2、上级主管部门若有关于推免生工作新规定,则按新规定执行。      3、请随时关注我校主页招生信息栏查看相关信息。     4、邮寄材料只接收中国邮政快递EMS。邮寄地址:陕西省咸阳市文汇东路6号西藏民族大学研究生院招生办公室。邮政编码:712082   5、咨询电话:(029)33755387。申诉电话:(029)33755293     申诉受理部门:西藏民族大学纪委监察办公室   6、被我校录取的推免生,学校给予一次性入学奖励,具体如下: 考生来源 录取专业 一次性奖励金额 双一流高校 不限 15000元 其他普通高校 不限 10000元   所有推免生在入学后的第一学年均可享受一等学业奖学金。   其次,学校为研究生设立和实施以研究生国家助学金(具体为:所有档案在校的研究生,在校三年共计发放18000元)、研究生国家助学贷款、研究生"三助一辅"( 助教、助研、助管、辅导员)等为主要构成的研究生资助体系,资助研究生完成学业。此外,还设有学业奖学金、国家奖学金等其它奖项,具体查看我校研究生院网页(网址:http://www1.xzmu.edu.cn/yjsc/)。   7、推免生一经查实弄虚作假的,或在入学前未取得学士学位或本科毕业证书,或受到处分的,或体检不合格的,将被取消推免录取资格;已被我校接收的推免生,不得再报名参加当年硕士研究生考试招生,否则取消其推免录取资格。                                    西藏民族大学 研究生院                                         2022年9月

西藏民族大学简介:

西藏民族大学位于陕西省咸阳市,地址是。该院校既不是985院校也不是211院校,是一所本科院校。学校电话是没有搜集到电话。

西藏民族学院(前身是1958年建校的西藏公学)是西藏和平解放后中央在内地为西藏创办的第一所高等院校,是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与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共建高校。学校位于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文汇东路6号,占地1300余亩,其中,校本部占地630亩,新校区占地763.66亩(在建)。学校环境优雅,师资队伍雄厚,基础设施建设优良,学风浓厚,是莘莘学子求学的理想学府。西藏民族学院建校55年以来,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坚持立足西藏、面向全国的办学宗旨,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取得了辉煌的办学成就,先后培养了5万余名专业技术人才和政治干部,被誉为“西藏干部的摇篮”。2008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同志在西藏民族学院建校50周年时为学校发来贺信,高度评价西藏民族学院办学历史和办学成就。2009年,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与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签订协议,共建西藏民族学院。学院共设有文学院、民族研究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法学院、财经学院、新闻传播学院、管理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教育学院、外语学院、体育学院、医学院等12个二级学院,学科涵盖文、史、哲、经、管、法、医、理、工、教育、艺术等11个学科门类,开设45个本科专业,有硕士授权一级学科4个,二级学科16个,在校生近1万名。截止2013年2月,学院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839人,专兼职教师575人;教职工中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人员240人,其中副高191人,正高49人(教授42人);教师中博士学历学位77人,硕士及以上学历学位人员占教师总数的62.6%。学校图书馆藏书151万余册,其中电子图书49万余册。2000年以来,先后承担完成(或在研)国家级和省(区)部级科研项目186项,多项研究成果获省部级奖励,在藏学研究、少数民族基因多态性研究、西藏新闻传播史研究、少数民族区域经济研究、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西藏高等教育研究等科研领域取得显著成就,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影响。学院现出版《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和《西藏高等教育研究》两种学术刊物,西藏民族学院学报被评为“全国民族地区十佳学报”,“藏学研究”栏目被评为名栏。西藏民族学院“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学院“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团队为国家级教学团队;中国古代文学、法学院教学团队为自治区级教学团队;汉语言文学、法学、新闻学、会计学为自治区级特色专业,其中汉语言文学和会计学为国家特色专业;古代文学、藏族史、藏族文学史、心理学、财务管理、管理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思想概论、经济法学、基础会计学、古代文学等11门课程为自治区精品课程。学院还拥有运动生理机能综合实验室、高原环境与疾病相关基因研究实验室、西藏高等教育发展研究实验室、现代网络与通信工程重点实验室等7个自治区高校重点实验室。学院高度重视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学生就业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稳步提升。近3年来,学生就业率均保持在87%以上,2012年获教育部“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称号,跻身全国高校就业50强;2012年全校共有1653名毕业生考取了各级政府公务员,考取学生数量在西藏高校排名第一。2012年正式启动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南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六所高校团队对口支援西藏民族学院工作,对口支援工作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学院借力对口支援各名校优势资源大力推动教育教学科研工作发展。本科学生、硕士研究生就读期间可通过选拔考试参加学院与6所对口支援院校联合培养项目,在对口支援院校学习1-2年。党的“十八大”为民族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强大活力,随着西藏文化传承发展创新协同计划的推进、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的实施,西藏民族学院再次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当前,学院正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引,扎实推进学院“十二五”规划实施,以“科学发展、内涵发展”为主线,大力推进“更名、申博、新校区建设”三大工作,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建设高水平综合型民族大学而努力奋斗。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