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考研资讯>北京大学2023年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达3万余人

北京大学2023年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达3万余人

admin 考研资讯 2022-12-30 830

12月24—25日   202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举行   今年共有3万余名考生   报考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   在北京大学考点   参加考试的考生人数达7750人   在严峻的疫情形势下   如何做到“如期考试、应考尽考、平安研考”   守护每一名考生以笔逐梦   也是一场属于考务组织工作的“大考”   校领导班子高度重视此次研考   统一指挥部署   各部门、各级领导干部   都为这场“大考”殚精竭虑   今天   让我们把目光   转向那些幕后的人们   看看他们为了这场“大考”   都做了些什么……   由于考生人数多、疫情形势变化快   此次考务组织工作较往年更为复杂艰难   既要确保各类考生能按时参加考试   又要最大程度地保障大家的身体健康   还要处理考场上可能发生的意外事件   ……   这一切都需要足够多的人手支持   研究生院的全体干部员工   克服各种困难   夜以继日、不辞辛劳   尽力完善各项准备工作   但本次考试的复杂性和考务人员因健康状况减员严重   使得考务组织面临人员紧张的困境   机关党委、各院系积极动员   学校各职能部门、学院的教职工   纷纷请缨   愿共守此方阵地   为考生们的圆梦之旅保驾护航   据统计   校本部和医学部   共用172间教室设置了319个考场   每一栋考场楼都设置有备用考场   光华管理学院主动提出   将光华楼作为专用考场楼   无条件支持此次研考   以保障不同健康状态的考生都能参加考试   这是“大考”顺利完成必不可少的基础   来自23个机关单位、36个院系的   近700名教职工   参与了本次考试的   考务组织、后勤和安保等工作   直接参加监考的470余人中   120余人来自职能部门   290余人来自院系   60余人来自各直属、附属单位   监考人员中   还有60余人参加了专用考场的考务工作   为健康状况异常考生提供考务服务   监考人员6:40到达考场   贴座位签、写板书,布置环境   核对考生身份   准确、准时分发、收回试卷   及时得当地处理考生遇到的各种问题   认真完成监考记录、各类情况统计   保卫部安排人员   考前在保密室对试卷全天看护值守   整理、下发校门闸机各考生进校信息   保证考生能顺利刷脸入校   提前发布公告规划师生出行、停车建议   借运硬质隔离护栏81个   设置搭建了5条考生专用入校通道   保障考试期间道路通畅、考生入场快速有序   考试当天   校园观光车成为爱心摆渡船   保卫部用它帮助8名遗失身份证的考生   前往燕园派出所办理身份证明   共运转健康状况异常考生出校112人   考场转送50余人   协助处置突发疾病考生4人   校园服务中心派遣人手   提前排查4个教学楼考点   100余间教室的桌椅等设施   协助相关部门搬运摆放桌子80余张   制作横幅10余条   考试当日早上6点   考试休息时间   考试结束后   保洁人员均争分夺秒开展教学楼内的   全方位消杀工作   消毒液、清水、抹布常伴手边   一遍又一遍   只为打造干净、整洁、放心的考试环境   餐饮中心组织人力   全面保障考生和考务工作人员的就餐服务工作   考前推出考生专用电子餐卡   考时安排农园食堂一、二层为考生的午餐和休息场地   并在专用考场单独设置售餐点   考试期间的考生用餐点   共售出2798份餐食   约接待2700+人次用餐   校医院医务人员也严阵以待   在人手紧缺的情况下   依然坚守在考场一线   为出现身体不适的考生   第一时间提供医疗救助   在各方的团结支持下   北京大学考点   202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   终于顺利落幕   这场“顺利”可谓“来之不易”   它来自考生们   无数日夜上下求索的坚毅   克服千难万险仍愿赴约的勇气   感谢他们   用自己的梦与希望   装点了萧索冬日   让那些辛苦的时刻都变得意义非凡   这场“顺利”也来自那些   在幕后默默付出的人们   他们以拳拳之心   在严峻的疫情形势下   为考生们撑起了一方安稳的考场   每一个指引方向的明晰路牌   每一张挥洒才思的干净课桌   每一碗恢复精力的热乎饭菜   都已记录了他们的热诚   让我们恳切地   对所有参加这场“大考”的人们   道一句   “感谢有你,辛苦了!”

北京大学简介:

北京大学位于北京市,地址是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该院校是一所985院校,是一所本科院校。学校电话是010-62751407。

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我国近代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当时既是中国的最高学府,也是中国最高的教育行政机关。1912年5月,京师大学堂改名北京大学,著名的教育家、启蒙思想家严复出任北京大学第一任校长。1916年12月,蔡元培先生出任校长,实行“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治学理念,在学术和思想上将北大造就成中国首屈一指的大学。1952年全国院系进行调整,北京大学成为了一所以文理教学和研究为主的综合性大学。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大学在继续加强和发展基础学科的同时,着力发展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急需的应用学科、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2000年4月北京大学和北京医科大学合并成立新的北京大学。目前北京大学已经成为一所拥有自然科学、技术科学、新型工程科学以及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教育科学、医药科学和语言科学等多种学科的新型综合性大学,充分发挥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功能。北京大学始终保持“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传统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百余年来,北大校园中人文渊薮,英才辈出,为民族复兴、国家强盛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据统计,北大校友中,已有五人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全国仅九人),12人成为“两弹一星”的元勋,近500人当选两院院士,北大的毕业生和教师为我国的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医学、工程技术及国防事业、文化事业的发展做了奠基性和开拓性的贡献。北京大学现有普通本科学生14465人、硕士生10031人、博士生5088人,共有5个学部、41个院系、271个研究所(中心)、1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4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院、所、中心)、18.5个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10个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8个附属医院;101个本科专业、1个第二学士学位专业、244个硕士点、201个博士点;81个全国重点学科、3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597名正高级教职人员(其中博士生导师1227名),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52名、中国工程院院士7名、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3名、长江学者95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08人。北京大学的中科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以及国家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的数目,均居全国高等院校之首。北京大学图书馆为亚洲最大的大学图书馆,北大图书馆现有藏书已逾600万册。北京大学大力推进教学改革,按照“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方针,在低年级实行通识教育,高年级实行宽口径的专业教育,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继续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精神。在教学管理上,逐步推行在教学计划和导师指导下的自由选课学分制,提高了选修课的比例,建设了素质教育通选课,鼓励学生跨专业选课、修读辅修专业或双学士学位,提前修满学分的学生可以提前毕业,推荐优秀的应届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北京大学拥有18.5个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为培养杰出人才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作为科学与文化之重镇,北大始终屹立在中国学术研究的最前沿。从“新人口论”的提出,到牛胰岛素人工全合成,从我国第一台百万次电子数字计算机的设计,到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研制,北大开辟的是一条奋进之路。北京大学在继续重视基础研究的同时,大力开展应用研究,特别是多学科、跨学科的研究,科研成果的转化走在全国高校的前列,建设了一批以北大方正、北大青鸟、北大未名、北大资源等为代表的校办产业,取得了优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随着教学科研经费的增加,北京大学的硬件设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崭新的现代化理科教学楼群、亚洲高校最大的大学图书馆和即将建成的文科教学楼群是北大新的标志性建筑,这些建筑群与历史悠久的皇家园林式建筑相映生辉,使美丽的燕园既古朴幽雅又不失现代气息。学生住宿条件也有很大的改善,校园网已经通达每一间学生宿舍,学生可以在轻松舒适的环境中去遨游知识的海洋,成为信息时代的弄潮儿。北京大学是国际性、开放性的大学,置身于此,可以放眼世界,胸怀天下。1999年以来,北大先后接待近30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迎来了近300个世界知名大学校长代表团,罗伯特•蒙代尔等20多位诺贝尔奖得主和哈贝马斯等一批世界人文社科领域著名学者走上北大讲台。目前,北大已经与世界上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40所大学建立了校际交流关系。三年来,北大先后举办了“莫斯科大学日”、“剑桥大学日”、“斯坦福大学日”等十多个大学主题日活动,召开各类国际学术会议达到140多次,出访从事科研、交流、参加国际会议的学者达17000多人次,聘请外国专家1200多人。北京大学校园又称燕园,与圆明园、颐和园相毗邻,在明清两代曾是皇家的“赐园”。未名湖区湖光塔影,飞阁流丹,题词碑刻随处可见;教学区端宁恢弘,林荫大道和爬满常春藤的建筑山墙让人难以忘怀。“槛外山光,窗中云影”,这里正是读书学习之佳处。北大是校园文化最活跃的高校,正式注册的学生社团近百个,山鹰社、爱心社等学生社团已发展成为北大的品牌社团。每年一度的文化节、科技节、运动会、创业大赛、“挑战杯”学术论文竞赛、十佳歌手大奖赛、未名诗会已经成为北大人施展才华的大舞台。学校每年数百场高水平的公开演讲、学术报告更是为学生创造了接触学科前沿、感受多元文化的阵地。“北大人”——这个光辉的名字不仅代表着优秀与才华,更代表着勤奋和责任。北大的传统渗透到每个北大人的血液里,鞭策每一个北大人不懈努力,为今日之北大与明日之中国而奋斗不息。北京大学——自然科学家、人文社会科学家的摇篮,创新人才成长的沃土!北京大学——永远的精神家园、大师之园!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