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考研资讯>北京理工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2023年接收推荐免试研究生(含直博生)方案

北京理工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2023年接收推荐免试研究生(含直博生)方案

admin 考研资讯 2022-09-18 544

欢迎国内各高校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推荐免试攻读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   一、招收类别及专业   网络空间安全学院研究生招生类别及专业包括:网络空间安全(学术学位、含直博)、网络与信息安全(专业学位)。   二、申请条件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品德良好,遵纪守法,学习期间未受过任何处分。身心健康,符合国家和招生单位规定的体检要求。   2.已获得所在高校推荐免试资格的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   3.勤奋好学,思维敏捷,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4.专业成绩或综合成绩名列本专业前茅,国家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成绩达到425分及以上。   5.本科期间在核心期刊及以上学术刊物发表论文、获科研成果奖、在全国高水平科技竞赛中获奖者优先考虑。         三、研究生奖助政策   1、北京理工大学提供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社会捐助奖学金,以及国家和学校设立的各类助学金,具体参照研究生院相关政策。   2、学院提供多种助管、助教、助研等岗位,学院各团队均提供研究生助学金等在学资助。   四、申请程序   1、提交材料:请具有推荐免试资格的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与各学科方向负责教师联系,在9月18日16:00前提交申请材料,以邮件收到时间为准,超过截止时间不再接收。本校学生参加推免同样需要报名,已获得北京理工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夏令营优秀营员的同学仍需提交材料并在推免系统进行网上报名。   所提交材料包括:   1) 报名表(附件1);   2) 申请表(附件2);   6) 有效期内的学生证复印件(照片页);   5) 有效期内的身份证复印件(正反面在一张纸上);   4) 本科成绩单原件(需加盖教务处公章);   3) 国家英语四级、六级考试成绩单复印件(六级成绩单未考或未通过可不提交);   7) 获奖证书复印件一份。   8) 其他体现学术水平的代表性学术论文、出版物、专利证书或具有学术水平工作成果的复印件或证明。   9) 申请本直博学生除提交以上材料外,还须提交:《北京理工大学2023年招收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专家推荐书》(附件3)一式两份(推荐人须是2名副教授或相当职称以上专家,推荐书须由推荐人密封并在封口处签字)。   注:附件1单独一份文件以EXCEL格式提交;附件2-7分别扫描成PDF格式文件(原件材料需彩色扫描),统一制成一个压缩包,同附件1统一发送至各方向负责老师。   所有材料均需使用A4纸打印提交,申请人的全部申请材料均在复试前提交学院审核备案,提交的材料恕不退还。   2、参加面试:9月23日前,参加各学科方向组织的面试,面试内容及方式由各方向独立确定。   3、审核录取:根据各方向面试情况,根据学院招生工作部署,统筹确定录取名单,审核拟录取学生资格,并通知录取结果。   4、申请并获得推荐免试攻读北京理工大学2023年研究生的学生,含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夏令营优秀营员,应按照教育部规定登录“全国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信息公开暨管理服务系统”(以下简称“推免服务系统”,http://yz.chsi.com.cn/tm)进行网上报名,系统开放时间请关注教育部相关通知。   五、联系方式   即日起,推免相关报考事项均可向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咨询。学院政策请联系学院负责教师,各方向政策请联系各方向负责教师。   学院推荐免试工作联系方式:   联系人:刘老师   电 话:010-68912176-808   邮 箱:liukun212@bit.edu.cn 学科方向推荐免试工作联系方式:   学科方向   负责教师   邮箱   电话   地点   01网络空间安全基础   杨雅婷   yangyating@bit.edu.cn   18800109757   中教1038   02密码学与应用   张子剑   zhangzijian@bit.edu.cn   18511925808   中教838   03空天网络与安全通信   叶能   ianye@bit.edu.cn   13051560301   信息科学实验楼305   04信息安全与对抗   李岩   liyan726@bit.edu.cn   13488795339   信息科学实验楼808(东)     网络空间安全学院   2022年9月16日   附件1:网安学院2023年推免报名表   附件2:网安学院2023年推免研究生申请表   附件3:报考攻读北京理工大学博士学位研究生专家推荐信(模板)

北京理工大学简介:

北京理工大学位于北京市,地址是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5号。该院校是一所985院校,是一所本科院校。学校电话是010-68913345;010-68949926。

北京理工大学创办于1940年,前身是诞生于延安的“自然科学院”,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学,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历批次重点建设的高校,首批设立研究生院,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行列,现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七十年栉风沐雨,学校的发展始终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李富春、徐特立、李强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先后担任学校的主要领导。1942年秋,毛泽东同志亲自为自然科学院题写了校名。1949年,学校迁入北京。1951年,学校更名为北京工业学院,成为新中国第一所国防工业院校。1952年,学校的航空系被抽调参与组建北京航空学院(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冶金系被抽调参与组建北京钢铁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采矿系及专修科被抽调参与组建中南矿冶学院(现中南大学)。1988年,学校更名为北京理工大学。历经多年发展,如今的北京理工大学已在学科专业、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居于国内研究型大学前列,跻身于国内一流理工科大学。2012年,学校首次进入在全球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英国QS世界大学排名“亚洲大学100强”和“世界大学500强”,在入选的19所中国高校中名列第13位(并列)。学校拥有中关村校区、良乡校区、西山实验区、珠海校区和秦皇岛分校;设有19个专业学院和教育研究院、基础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及珠海学院。学校有教职工3504名,两院院士13人,国家“千人计划”教授10人,“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5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24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8人,国家级教学名师4人,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17人,博士生导师500余人。学校坚持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与教育发展前沿,大力实施“强地、扬信、拓天”的学科特色发展战略,形成了理工并重,工理管文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格局。学校拥有4个国家重点一级学科,5个国家重点二级学科,3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9个博士后流动站,2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其中,工程、材料、化学、物理、数学等5个学科进入ESI国际学科排名前1%;拥有5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6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及2个工程研究中心,11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及4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学校始终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致力于国防科学技术研究。学校曾创造了新中国历史上多个“第一”,如第一台电视发射接收装置、第一枚二级固体高空探测火箭、第一辆轻型坦克等。学校在精确打击、高效毁伤、机动突防、远程压制、军用信息系统与对抗等国防科技领域代表了国家水平,在智能仿生机器人、绿色能源、现代通信、工业过程控制等军民两用技术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学校在国庆60周年阅兵的30个方阵中,参与了22个方阵的装备设计和研制,参与数量和深度位居全国高校第一;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实现空间交会对接过程中,学校研发的多项技术均有优异表现。近年来,学校积极参与“高新工程”和“科技奥运”,先后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25项,已成为国防科技工业重大领军人才培养和国防武器装备研制的重要基地。学校以“高远的理想、精深的学术、强健的体魄、恬美的心境”为人才培养目标,充分发挥国防特色优势,积极为国家培养“红色国防工程师”。在建校以来的20多万毕业生中,有李鹏、曾庆红、叶选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110余位省部级以上党政领导和将军;有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王小谟院士、我国第一艘核潜艇总设计师彭士禄院士等35位院士;有声名卓著的专家学者,有成就斐然的企业家,以及航天、兵器、电子、信息等各个行业、各个层面的大批领袖人才和优秀建设者。学校已经与6大洲49个国家和地区的180多所高校签订校级合作协议,并先后与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亚琛工业大学、俄罗斯鲍曼国立技术大学、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美国伊利诺理工大学等40多所合作院校签订学生交换协议,形成了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全球性网络。学校积极与省市地方政府、大型企业开展科技合作,特别是与军工企事业系统建立了产学研联合体,与中关村发展集团合作共建的中关村国防科技园已开工建设。风帆正劲,号角激昂。学校十三次党代会确立了中长期“三步走”发展目标和“6+1”发展战略,提出到2040年,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理工为主的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全校师生正秉承“德以明理,学以精工”的校训,大力弘扬“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和“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的学风,不断开拓奋进。从1940年,在延安诞生为抗战建国服务,到21世纪的今天,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培养高层次人才;从露天课堂、吃住窑洞,到现代化校区、国家重点实验室,今天的北京理工大学正承载着光荣与梦想。面向未来,学校将牢记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同志的嘱托,树立“引领之雄心、育才之恒心、报国之决心”,“一切从提高教学质量出发,一切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出发,一切从奉献伟大祖国出发”,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努力培养高素质人才,大力增强科学研究能力,进一步突出国防科技办学特色,着力打造优秀的北理工文化,继续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注:学校相关数据详见“统计资料”栏目)源自北京理工大学,最后更新时间2013-3-26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