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升本>江苏师范大学2021年“专转本”招生简章

江苏师范大学2021年“专转本”招生简章

admin 专升本 2023-03-11 253
江苏师范大学2021年“专转本”招生简章

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21年“专转本”工作的通知》(苏教学函〔2020〕12号)和《省教育考试院关于印发江苏省2021年普通高校“专转本”选拔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苏教考成〔2020〕18号),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简章。

一、学校性质

学校全称:江苏师范大学

学校代码:1222

办学类型:江苏省属公办高校

江苏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建高校

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

层次:本科

校址:江苏省徐州市铜山新区上海路101号(221116);江苏省徐州市云龙区和平路57号(221009)

二、招生专业与计划

我校2021年“专转本”招生计划100人。具体安排如下:

1222江苏师范大学(国标10320)

专业代号

专业名称

报考类别

计划类别

计划数

学费

(元/年)

对报考者专科阶段所学专业等要求

专业课程要求

01

旅游管理

文科类

普通在校生

15

5200

510207森林生态旅游、5402城乡规划与管理类、600302国际邮轮乘务管理、600405空中乘务、620803中医养生保健、6301财政税务类、6302金融类、6303财务会计类、6305经济贸易类、6306工商管理类、6307市场营销类、6401旅游类、 6402餐饮类、6702语言类、 6901公共事业类、6902公共管理类、6903公共服务类

 

02

车辆工程

理工科类

普通在校生

33

5800

5601机械设计制造类、5602机电设备类、5603自动化类、5604铁道装备类、5607汽车制造类、6001铁道运输类、6002道路运输类、6006城市轨道交通类

 

03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理工科类

普通在校生

33

6380

5301电力技术类、5302热能与发电工程类、5303新能源发电工程类、5304黑色金属材料类、5305有色金属材料类、5404建筑设备类、5503水利水电设备类、5601机械设计制造类、5602机电设备类、5603自动化类、5604铁道装备类、5605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类、5606航空装备类、5607汽车制造类、5701生物技术类、5702化工技术类、6101电子信息类、6102计算机类、6103通信类、6204医学技术类

 

04

旅游管理

理工科类

普通在校生

9

5200

510207森林生态旅游、5402城乡规划与管理类、600302国际邮轮乘务管理、600405空中乘务、620803中医养生保健、6301财政税务类、6302金融类、6303财务会计类、6305经济贸易类、6306工商管理类、6307市场营销类、6401旅游类、 6402餐饮类、6702语言类、 6901公共事业类、6902公共管理类、6903公共服务类

 

05

旅游管理

文科类

退役士兵

5

5200

510207森林生态旅游、5402城乡规划与管理类、600302国际邮轮乘务管理、600405空中乘务、620803中医养生保健、6301财政税务类、6302金融类、6303财务会计类、6305经济贸易类、6306工商管理类、6307市场营销类、6401旅游类、 6402餐饮类、6702语言类、 6901公共事业类、6902公共管理类、6903公共服务类

 

06

旅游管理

理工科类

退役士兵

5

5200

510207森林生态旅游、5402城乡规划与管理类、600302国际邮轮乘务管理、600405空中乘务、620803中医养生保健、6301财政税务类、6302金融类、6303财务会计类、6305经济贸易类、6306工商管理类、6307市场营销类、6401旅游类、 6402餐饮类、6702语言类、 6901公共事业类、6902公共管理类、6903公共服务类

 

注:招生专业、招生计划及具体要求以省教育厅公布的为准。

三、报名对象及条件

1.选拔对象为列入国家普通高校招生计划,经省招生部门按规定程序正式录取的,在本省各类普通高校的专科三年级在籍学生(含普通高校对口单独招生学生),具体报名条件为:(1)思想品德较好,遵纪守法,身体健康;(2)修完学校教育教学计划规定内容,达到毕业要求,能正常毕业。普通高校申报“专转本”的考生,由考生推荐高校根据报考条件、学籍管理的有关规定对其进行资格审核,并在学校官方网站公布。

2.我省高职(专科)学生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退役,在完成高职学业后,经有关单位严格按照规定的标准和程序审核后,可参加“专转本”选拔考试,单列计划,单独划线录取。

推荐学校负责对考生资格及所填报志愿的审核工作。考生需符合推荐学校公布的推荐要求,以及接收院校对考生所学专业或课程的要求。推荐学校须安排专人负责本校考生的资格审核工作,不得弄虚作假。退役士兵资格还须经省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复审。

四、志愿填报与考试

1.志愿设置。录取志愿设有平行志愿、征求平行志愿和服从志愿。平行志愿设置A、B、C、D、E五个志愿,征求平行志愿设置A、B、C三个志愿。每个志愿必须填报具体的专业,录取时将按专业进行投档(允许将同一院校的不同专业作为不同的志愿分别填报)。平行志愿在报名时同步填报,征求平行志愿和服从志愿在平行志愿录取结束后一并填报。

2.专业要求。考生填报本科专业志愿时,须符合我校对招生专业提出的考生专科阶段所学专业和课程的要求;本科专业对考生专科阶段所学专业的要求详见省教育厅正式下达的选拔计划。专科专业名称及代码以专科入学时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为准。

3.考试。考生应按规定参加江苏省教育考试院统一组织的选拔考试,报考类别及对应考试科目详见江苏省教育考试院相关文件要求。大学语文、高等数学、英语、日语等科目满分均为150分,计算机基础科目满分为100分。每位考生参加统一考试科目为三门,即大学语文或高等数学,英语或日语,计算机基础,总分满分为400分。根据“专转本”计划、考生志愿和成绩等情况,按考生报考类别分别划定文科类、理工科类、英语类、日语类、艺术类等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退役士兵考生单独划线录取。

五、转入与培养

1.全省统一考试结束后,由省教育厅统一划出录取资格线,我校根据公布的计划和考生志愿,从高分到低分顺序录取,对专科所学专业要求不符合我校招生要求的考生,我校将不予录取。

2.江苏省教育厅对我校录取结果进行审核和注册,并办理相关学籍变更手续。

3.“专转本”新生凭专科毕业证书和录取通知书等材料到我校办理入学手续,未取得专科毕业证书的“专转本”学生,我校将不予办理入学手续。“专转本”学生统一转入本科三年级学习,单独编班,按江苏师范大学全日制本科教学要求组织教学。

4.“专转本”学生学费与我校同专业普招本科学生实行相同标准。学习生活地点为江苏师范大学泉山校区。

六、学籍管理与就业

1.“专转本”学生不得转专业和转学。

2.“专转本”学生除国家和省有明确规定的,享受与我校普招本科生同等待遇。“专转本”学生毕业证书内容按照国家规定填写。对符合学位授予条件的授予相应的学士学位。

3.“专转本”学生毕业时,按国家有关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政策执行。

七、组织领导

我校本科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专转本”招生工作,讨论决定招生工作中的重大事宜。招生办公室在学校本科招生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负责我校“专转本”招生录取具体事项。

“专转本”招生录取工作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和竞争、择优的原则,实行报名公开,选拔办法和选拔结果公开,杜绝选拔过程中的不正之风。学校纪检监察部门加强对“专转本”工作的监督,邮箱:jiwei@jsnu.edu.cn。

八、其它事项

本简章内容如有与上级主管部门有关文件精神不符的,均以上级文件为准。未尽事宜,由江苏师范大学招生办公室负责解释。

九、联系方式

招生电话:(0516)83403064

电子邮件:zsb@jsnu.edu.cn

招生网址:http://bkzs.jsnu.edu.cn

学校网址:http://www.jsnu.edu.cn

学校微信公众号:jsnuhelper

联系地址:江苏省徐州市铜山新区上海路101号江苏师范大学招生办公室

邮编:221116

江苏师范大学简介:

江苏师范大学位于江苏省徐州市,地址是江苏省徐州市铜山新区上海路101号。该院校既不是985院校也不是211院校,是一所本科院校。学校电话是0516-83403064。

江苏师范大学是江苏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建高校,是区域引领性示范高校。学校前身是1952年创办于江苏无锡的苏南军区转业干部文化速成学校,战功卓著的刘先胜中将为第一任校长。1956年学校暂名“江苏省中学师资训练班”(无锡师范专科学校筹备处),正式纳入普通高等教育序列招生。1957年成立江苏师范专科学校。1958年学校北迁徐州,1959年与徐州师范专科学校合并,成立徐州师范学院,是当时苏北地区唯一的本科高校。60年代初,全国高校布局调整,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指示:“徐州地区地域辽阔,要有大学”,学校因此得以保留。从此,学校扎根苏北,艰苦创业,逐步发展。1979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1年成为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96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学校更名为徐州师范大学。1999年原煤炭部所属的徐州工业学校并入。2011年11月,教育部复函江苏省人民政府,同意徐州师范大学更名为江苏师范大学。在学校发展史上,有著名汉语言学家廖序东教授,著名诗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专家吴奔星教授,戏剧家、中国古代文学史家王进珊教授,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专家吴汝煜教授,教育家刘百川教授,心理学家张焕庭教授,历史学家臧云浦教授,地理学家罗其湘教授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建校以来,全校师生秉承“崇德厚学,励志敏行”的校训,经过不懈努力,各项事业都有了快速发展。学校现有泉山、云龙、奎园、贾汪4个校区,占地2047亩,校舍面积81.2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额12.23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36亿元;图书馆藏书279万册。学校设有3个试点学部、22个专业学院以及中俄学院、教师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学院和独立学院科文学院。现有86个本科专业,2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覆盖十一个学科门类。有教育硕士、体育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艺术硕士、翻译硕士、工程硕士、法律硕士、公共管理硕士等8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并具有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和硕士研究生推免权。现有在校普通全日制本科生25424人(含独立学院8596人);硕士研究生2872人,博士研究生4人。学校是全国首批200所“有资格接收外国留学生的高校”之一,相继与美国、英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和巴基斯坦等国的44所高校建立了校际友好合作关系,先后接收26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来校学习。学校在美国和澳大利亚建立了孔子学院,与美国、澳大利亚、日本、俄罗斯和白俄罗斯等国高校开展合作办学和学分互认项目,与哈佛大学、香港大学等世界著名高校合作开展师资和管理人员培训项目。建校以来,学校已向社会输送了十八万名毕业生,一大批取得突出成就的江苏师范大学校友活跃在海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教育等各个领域。学校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2004年在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等次,先后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其中一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43项(其中特等奖2项)。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教育部“十二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项,国家级精品课程6门,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精品教材1种,国家级“十二五”规划教材1部,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1项,承担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1项,教育部教师工作司教师队伍建设示范项目6项;获批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4项,省级品牌、特色专业20个,省级重点专业类11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省级精品教材14部,省级重点教材9部,省级优秀精品课程47门,高校省级英文授课精品课程1门,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1个,江苏省软件服务外包类专业嵌入式人才培养项目2项。获得“中央支持地方财政专项”31项,拥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6个。学校被教育部、国家语委确定为全国首批“国家语委语言文字应用培训基地”、全国唯一一家“经典诵读教育”学科(领域)培训机构,获评“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被省教育厅确定为江苏省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师范生素质教育基地、中小学骨干教师省级培训基地、中等职业教育师资省级培养基地、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省级培训基地、江苏省五个区域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之一。学校积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师资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在现有的1425名专任教师中,有教授215人(其中博士生导师45人)、副教授465人,具有博士学位者554人。目前我校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讲座教授1人,江苏特聘教授5人;双聘院士量级人才9人,长江学者、国家“杰青”量级人才46人;专任教师中有4人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等荣誉,3人入选“江苏省高校教学名师”,32人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4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9人获得“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5人为省“双创计划”引进人才,11人为省“六大人才高峰”培养对象,91人入选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128人入选省“青蓝工程”;有省“青蓝工程”优秀学科梯队3个、科技创新团队3个,江苏省“创新团队计划”引进团队4个,江苏省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3个,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创新团队1个。学校注重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内涵建设水平稳步提升。现有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二期项目6项,一级学科省重点学科9个;化学学科进入全球ESI最新排名前1%。现有江苏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2个;有省重点实验室1个,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工业设计中心1个,省部共建研究基地1个,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基地1个,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个,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1个,其他部级研究基地3个,省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点1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3个,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4个,省高校国际问题研究中心1个、培育建设点1个;获批成为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二级保密资格单位。近五年来,共获得各级各类纵向科研项目1018项,其中国家基金项目299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6项、重点项目9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获得包括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人文社会科学)、教育部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江苏省科学技术奖在内的部省级以上科研奖励近65项。在Nature子刊、PNAS、JACS、BRAIN、《中国社会科学》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共发表论文6700余篇,其中被SCI、EI、SSCI和A&HCI等收录论文1371篇,被CSSCI收录1088篇;出版著作140部,出版教材57部,获得专利145项。《语言科学》杂志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和CSSCI来源期刊,并获第一批国家社科基金学术期刊资助;《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其“留学生与近代中国研究”专栏获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第二批名栏;《江苏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连续被评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并入选“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学校积极拓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途径,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彰显。近年来,立足基础教育改革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建立了江苏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先后与苏北十校共建教学科研联合体;与徐州、盐城、连云港、宿迁、宁夏中卫、内蒙古满洲里等地方政府建立了校市战略合作关系;与徐工集团等企事业单位建立了技术合作关系;建立校地共建载体平台、校企联合研发中心等产学研合作基地100余家。大学科技园获批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级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江苏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江苏省留学人员创业园、徐州市大学生创业园、徐州市重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技术转移中心获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发展。学校主动发挥作为苏北地区唯一的江苏省干部教育培训基地的服务功能,不断为推进校地、校企深度合作,全面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出积极努力。近年来,我校学生获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首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银奖、省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特等奖等多项大奖,以及国际、国内多项重要体育赛事的单项冠军。校女子足球队多次获得中国大学生女子足球锦标赛冠军,主力队员曾入选国家队参加第五届女足世界杯和北京奥运会,以我校女足为班底组建的中国大学生女子足球队在第23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获得亚军,2012年我校女足代表江苏获得第九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女子足球项目冠军。由我校师生自编、自导、自演的电视剧《无雨的日子》获得第五届全国大学生电视作品大赛最高奖——理想杯。学校四次被江苏省表彰为“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多次被评为“江苏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并被授予“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单位”称号,多次获省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创新奖,多个班级获江苏省“周恩来班”命名表彰。教育部简报、《中国教育报》多次报道我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学校团委被共青团中央表彰为“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连续十一年受到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和全国学联联合表彰。学校已连续十次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江苏省文明单位”,四次被表彰为“江苏省文明学校”,五次被表彰为“江苏省文明单位标兵”,2011年,学校被授予第三批“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江苏师大人将继续贯彻落实科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