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升本>2022年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专升本招生政策解读

2022年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专升本招生政策解读

admin 专升本 2023-03-11 242

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2022年专升本招生政策解读

1.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与芜湖学院的关系。

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是由安徽师范大学按照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全日制本科高等学校;芜湖学院为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转设后暂定校名,由芜湖市建投独资的芜湖市产教融合发展有限公司举办的全日制本科高等学校。

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办学类型属于独立学院;芜湖学院办学类型属于民办普通本科高校。

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学费专升本各专业学费为 11000 元/年;芜湖学院按照安徽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和安徽省教育厅核准的最新收费标准执行。

2.目前学院转设进展。

学院转设已经教育部公示,目前等待教育部批文,拟转设为全日制民办普通本科高校,校名暂定为“芜湖学院”(二本院校)。如转设成功,2022 年录取的专升本新生将发放“芜湖学院”录取通知书,并由“芜湖学院”负责新生报到、培养、管理以及颁发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等。

3.我院专升本招生专业计划。

2022年,我院汉语言文学等10个专业计划招生1000人, 具体专业计划见招生章程。

4.我院专升本招生专业范围及注意事项。

2022年,我院各专业均设专业报考范围,详见招生章程。特别需要注意的是非体育类专业考生报考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必须取得“国家二级运动员”及以上证书,如不能提供相关证明将无法参加2022年普通高校专升本招生考试。

5.专升本报名条件。

2022年安徽省省属普通高校(以及经过批准举办普通高等职业教育的成人高等院校)的应届全日制普通高职(专科)毕业生;在安徽省应征入伍具备普通高职(专科)学历的退役士兵。所有考生须参加省考试院统一组织的报名,并取得考生号。身体条件符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的体检要求,同时毕业专业须符合我校相应专业招生专业范围的要求,毕业专业非以上专业(类)的考生不能报考我校相应专升本专业。

6.申请我校技能大赛鼓励政策要求。

获得省教育厅等部门联合主办的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或教育部等部委联合主办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三等奖及以上的高职(专科)应届毕业生。

7.应届毕业生专升本报名时间。

意向报考我校且符合我校报考条件的考生(不含在安徽省应征入伍并在外省院校完成高职(专科)学业的退役士兵考生)考生均须严格按照《安徽省2022年普通高校专升本考试招生工作操作办法》(皖招考〔2022〕1号)的要求在2022年3月18日10:00至3月22日16:00报名,并通过微信小程序随时关注自己的审核状态,在3月24日17:00前完成缴费。具体报名操作流程请关注省考试院网站或微信公众号。

8.省内院校非应届毕业的退役士兵专升本报名程序。

安徽省省属高职(专科)院校非应届毕业的退役士兵须联系原毕业高职(专科)院校,由原毕业院校审核其报名资格,填写《普通高校专升本考生学籍表》后,由原毕业院校将考生高职(专科)阶段学籍信息录入报名系统。录入完毕后,考生按照应届毕业生报名流程,完成其他信息填报及缴费,报名缴费时间与应届毕业生考生一致。

9.在安徽应征入伍,在外省完成学业的退役士兵报名程序。

意向报考我校且符合我校报考条件的在安徽省应征入伍并在外省院校完成高职(专科)学业的退役士兵考生,须于2022年3月18日10:00至3月20日16:00(逾期不再受理)将以下材料发送至我校招生办邮箱wjxyzsb@163.com进行资格审核,相关材料具体要求如下:a.本人身份证及复印件(人像面和国徽面复印在一张纸上);b.毕业证书(或由毕业学校出具加盖红章的包含就读学校、专业、毕业时间等信息的学籍管理系统页面截图);c.退出现役证。提交材料后请电话确认报名材料是否成功提交(联系电话:0553-5771509)。

10.鼓励政策考生须提交的证明材料。

所有申请三等功鼓励政策退役士兵考生、技能大赛获奖鼓励政策考生须将资格证明材料原件按清单顺序编号扫描为电子档并命名为考生类别+考生姓名+2022专升本报名材料(PDF格式文件)(例:申请xxx专业鼓励政策考生张**2022专升本报名材料.pdf)发送至我校招生办邮箱wjxyzsb@163.com(邮件接收截止时间为:2022年3月24日16:00,以电子邮件到达邮箱时间为准,过时无效),提交材料后请电话确认报名材料是否成功提交(联系电话:0553-5771509)。(资格证明材料详见招生章程)

11.专升本报名考试费缴费。

报名考试费按皖招考〔2022〕1号文件要求执行,我校不再另外收取其他报名考试费用。

12.专升本考试时间、地点及准考证打印。

专升本考试笔试时间为4月9日和4月10日;报考免试退役士兵专项计划和申请技能大赛鼓励政策考生的现场测试安排在4月10日下午,具体安排另行通知。各科目考试时间详见招生章程。

公共课考试地点原则上设在考生报考院校所在市,专业课考试地点设在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文津校区(安徽省芜湖市弋江区文津西路 8 号),具体考场详见准考证。

公共课考试准考证按照省考试院统一要求自行打印;专业课准考证可于考试前三天登陆我校招生信息网“专升本系统”自行打印。

13.专升本考试科目。

专升本招生考试实行“2门公共课(各150分)+2门专业课(各150分)”的测试方式,其中公共课实行统考,由省教育招生考试院负责组织;专业课由我校自主命题,命题教师从命题专家库中抽调,专业课命题范围以公布的考试大纲为准,专业课考试大纲、专业课参考书目详见我校招生办网站。符合免试条件的退役士兵可自行决定是否参加公共课科目考试。

14.免笔试测试内容及参考书目。

免试退役士兵参加的职业适应性或职业技能综合考查内容、技能大赛获奖考生测试内容以专业课考试大纲为准,专业课考试大纲、专业课参考书目详见我校招生办网站。

15.专升本成绩公布时间。

公共课由安徽省教育招生考试院统一公布;参加我校免试退役士兵测试成绩、申请技能大赛鼓励政策考生成绩与考生专业课成绩同步发布,具体发布时间另行通知。

16. 鼓励政策考生录取规则。

申请三等功鼓励政策的退役士兵考生,通过我校资格审核,公示无异议后,按考生填报的志愿免试录取。

申请技能大赛鼓励政策考生,通过我校资格审核,参加我校组织的面试,面试合格后按考生填报的志愿,根据面试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排序,按面试成绩择优录取,名额不超过该专业总计划的20%。如出现若干名考生成绩一致,且名次为录取考生最后一名,则按照考生提供的高职(专科)期间学业考试成绩作为录取参考。

填报免试退役士兵专项计划考生,参加我校职业适应性或职业技能综合考查,考查合格考生根据其职业技能综合考查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排序,按免试退役士兵专项计划数择优录取,如出现若干名考生成绩一致,且名次为录取考生最后一名,则按照考生提供的高职(专科)期间学业考试成绩作为录取参考。

17.普通考生录取规则。

在公共课达到省考试院划定的公共课考试合格分数线且达到我校划定的总分合格线的基础上,按照考生公共课+专业课成绩总从高分到低分排序,择优录取,若考生成绩总和相同,按专业课总分成绩从高到低排序,若专业课总分成绩仍相同,则按单科顺序及单科成绩从高到低排序,单科成绩的排列顺序为:专业课2、专业课1、英语、大学语文/高等数学,若仍相同按照以上单科顺序,先主观题后客观题进行排序,择优录取。

18.非免试退役士兵专项计划、原建档立卡考生专项计划录取规则。

非免试退役士兵专项计划、原建档立卡考生专项计划的考生录取细则与普通考生录取细则相同,单独排序,按相应专项招生计划数择优录取。

19.计划调整原则。

若招生专业生源未完成,学院将进行计划调整。计划调整总体顺序为:专业内计划调整、专业间计划调整、外校生源调剂。

专业内计划调整:专业内专项计划与普通计划互调。

专业间计划调整:若因生源不足未完成计划的专业,将剩余计划按一定比例调整至合格生源充足的专业进行录取。

外校生源调剂:若校内专业计划调整录取后仍有未完成的招生计划,在公布缺额计划后规定时间内接受校外生源调剂。具体调剂条件和原则见招生章程。

20.考生需要注意事项。

(1)务必随时关注安徽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微信公众号、网站和报名小程序,及时了解报名进展,避免错过关键时间节点;

(2)自己的身份证号、姓名、填写的志愿等内容均为个人隐私,注意保密;

(3)报名时填写的信息、自行采集的照片将进入学籍系统,请务必认真对待、按要求审慎填写信息,按照要求认真拍照。

(4)报考有关专项计划和申请享受鼓励政策的考生须按照报考院校招生章程的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向报考院校提交相关证明材料,未按要求提供相关材料的,视为放弃享受鼓励政策。

(5)诚信考试光荣,违纪作弊可耻!考生如不遵守考场规则,不服从考试工作人员管理,有违纪、作弊行为的,教育考试机构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以及《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和教育部有关文件规定处理,并将记入国家教育考试诚信档案;涉嫌违法的,移送司法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等追究其法律责任。

(6)做好疫情防控。考生要严格遵守防疫各项规定,自觉增强防护意识,做好个人和家庭防护工作。考试疫情防控措施将根据疫情防控形势变化适时调整,请考生关注安徽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官方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及时了解相关信息。

(7)切勿跨省重复报名。同时符合两省专升本报名资格的考生,务必充分对比,考虑成熟后选择在一省参加报名。否则可能因后期重复录取导致无法注册本科阶段学籍,重复录取产生的遗留问题由考生本人负责。

(8)https://wjzsb.ahnu.edu.cn/是我校相关招生考试、录取信息发布的唯一渠道,请广大考生主动及时关注,学校不再具体通知考生本人,考生因个人原因造成后果的由考生本人承担。

安徽师范大学简介:

安徽师范大学位于安徽省芜湖市,地址是赭山校区:安徽省芜湖市北京东路1号 花津校区:安徽省芜湖市九华南路189号。该院校既不是985院校也不是211院校,是一所本科院校。学校电话是0553-5910161,5910077。

安徽师范大学是安徽建校最早的高等学府。学校坐落在具有“徽风皖韵、千湖之城”美誉的国家级开放城市——芜湖,濒临浩瀚长江,傍依灵秀赭山,集江南自然之神秀、汇安徽人文之灵杰,是安徽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的省属重点大学、安徽省委省政府优先建设的综合性大学和安徽省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学校前身是1928年创建于安庆市的省立安徽大学,1946年更名为国立安徽大学,1949年12月成建制迁至芜湖。后又经历安徽师范学院、合肥师范学院、皖南大学(刘少奇同志题写校名)、安徽工农大学等几个办学阶段。1972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定名为安徽师范大学(郭沫若同志题写校名)。2005年,芜湖师范专科学校整体并入安徽师范大学。在8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刘文典、周建人、郁达夫、苏雪林、陈望道、朱湘、朱光潜、王星拱、杨亮功、程演生、陶因、张慰慈、丁绪贤、项南、许杰等一大批知名的专家学者、社会贤达先后汇聚在菱湖之畔、镜湖之滨,著书立说,弘文励教。经过一代代师大人潜心耕耘、励志践行、培育后学、薪火相继、言传身教,砥砺出“厚重朴实、至善致远、追求卓越、自强不息”的精神,积淀出“严谨治学、敬业奉献、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教风,培育出“勤学慎思、质朴谦逊、知行合一、求实求新”的学风,凝炼出“厚德、重教、博学、笃行”的校训。建校以来,累计为国家培养全日制高等专门人才20万余名。学校现有文学院、政治学院、法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历史与社会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外国语学院、体育学院、传媒学院、数学计算机科学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等17个学院,以及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并办有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附中、附小和附幼。学校学科门类涵盖文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理学、工学、农学、艺术学等,形成了博士——硕士——学士教育等不同层次,全日制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留学生教育等不同类型的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现有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5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5个博士后流动站,2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28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8个省级重点学科,84个本科专业。有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8个省级和省高校重点实验室(中心),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2个省级创新团队。学校现有教职工2279人,其中专任教师1412人,正高职称350人,副高级职称616人,拥有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6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7人,“皖江学者”特聘教授5人、讲席教授7人,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28人、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47人,5个省级教学团队,10个省级教学名师,12个省级教坛新秀。各类在籍学生37479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87人,硕士研究生4249人,普通本科生21583人,留学生191人,成人本专科生11269人。校园占地总面积195.2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9.09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57亿元。学校图书馆是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藏书丰富,种类齐全,现有图书275.2万册,古籍善本600多种,其中《洪武正韵》为国内唯一全本、元刻明递修《通志》、明嘉靖刻本《李太白全集》、《杜工部集》均为海内珍本,还拥有国内外主要网络资源及数据库,馆藏资源基本实现了数字化。学校办有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编辑出版《安徽师范大学学报》、《高校辅导员学刊》、《学语文》、《安徽师大报》等多种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和报纸。学校是全国首批获准招收公费留学生的高校之一,也是国家华文教育基地、安徽省汉语国际推广中心。学校先后接收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长短期进修和学历教育留学生3000多人次,与美国、英国、德国、芬兰、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日本、越南等国家和地区的几十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学术团体教育机构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与学术交流关系,并与澳大利亚查尔斯·达尔文大学、安哥拉独立大学共建了孔子学院。学校还是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教育部中小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基地、国家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基地、安徽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安徽卓越司法人才培养基地、安徽省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基地、安徽省教育管理干部培训基地、安徽省高中骨干教师培训基地、安徽省旅游中职骨干教师培训基地。春华秋实,桃李芬芳。为迎接高等教育蓬勃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学校正在围绕“特色鲜明的综合性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目标,在更高的起点上大力实施“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学科领校、开放活校、依法治校、文化荣校”战略,坚持科学发展、内涵发展、和谐发展,不断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积极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美好安徽”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