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浙江中医药大学滨江学院专升本招生计划的通知
浙江中医药大学滨江学院关于公布2021年选拔高职高专毕业生进入本科学习招生计划的通知(专升本)
根据浙江省教育考试院有关文件精神,2021年浙江中医药大学滨江学院继续面向全省高校选拔应届普通高职高专毕业生进入我校相关专业学习。
一、招生专业、计划与要求
类别 |
院校代码 |
院校名称 |
专业代码 |
专业名称 |
计划数 |
学费参考 (元/年) |
英语要求 |
备注 |
理工 |
0116 |
浙江中医药大学滨江学院 |
001 |
药学 |
60 |
24000 |
CET四级425分及以上或CET三级或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A级 |
高职高专阶段所学专业为药品生产技术、药物制剂技术、生物制药技术、化学制药技术、中药制药技术、药品质量与安全、药学、中药学、药品生物技术的考生可报考。浙江中医药大学富春校区。 |
经管 |
0116 |
浙江中医药大学滨江学院 |
002 |
市场营销 |
40 |
17000 |
CET四级390分及以上或CET三级或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A级 |
浙江中医药大学富春校区。 |
文史 |
0116 |
浙江中医药大学滨江学院 |
003 |
英语 |
60 |
17000 |
CET四级425分及以上或CET三级 |
高职高专阶段所学专业为英语教育、商务英语、应用英语、旅游英语的考生可报考。浙江中医药大学富春校区。 |
注:考生志愿填报时请仔细核对专业代码与备注。
二、报考、填报志愿、录取与学籍管理
按照《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关于做好2021年选拔高职高专毕业生进入本科学习工作的通知》及其实施细则规定执行。详细通知见:(https://www.zjzs.net/moban/index/4028485075d557f00176b316d5e40600.html)。录取工作由浙江中医药大学招生办公室执行。
对考生身体健康要求,学校根据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及有关补充规定执行,其中《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中明确“学校可以不予录取”、“学校有关专业可不予录取”的,我校原则上按不录取执行。新生入学后须进行体检复查。
被我校录取的新生,应在学校规定的期限内到校办理入学手续。各专业所属校区安排详见招生计划表备注栏。新生入学后,学校在三个月内按照国家招生规定对其进行复查。复查不合格者,由学校区别情况予以处理,直至取消入学资格。
三、咨询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0571-86613520
学校网址:https://www.zcmu.edu.cn
招生网址:https://zsb.zcmu.edu.cn
招生办邮箱:zsb@zcmu.edu.cn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滨文路548号浙江中医药大学(滨文校区)
浙江中医药大学招生办公室
2021年3月9日
浙江中医药大学简介:
浙江中医药大学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地址是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滨文路548号(滨文校区)学生处招生办。该院校既不是985院校也不是211院校,是一所本科院校。学校电话是0571-86613520。浙江中医药大学是一所以中医中药为主,医理工管文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高校。座落于历史文化名城浙江省杭州市钱塘江南岸,与国家级风景名胜“六和塔”隔江相望。学校前身是创办于1953年6月的浙江省中医进修学校。1959年6月,正式成立浙江中医学院,校址位于杭州市庆春街原浙江大学旧址。2000年3月,整体迁至现址。2006年2月,更名为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校是全国首批招收和培养中医药研究生、获得港澳台地区招生权、免试招收香港学生的高等中医药院校,是浙江省属高校中首批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国家重点学科的高校,也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工作基地。下设12个学院,举办1所独立学院(滨江学院),建有14个研究机构,拥有3所直属附属医院、18所非直属附属医院。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2626人(含独立学院),其中本科生10585人、硕士生1643人、博士生171人、留学生227人。学校坚持质量立校,不断提升学科专业水平。现有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省部级重点学科42个,其中浙江省“十二五”重中之重一级学科2个、重中之重学科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27个。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3个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博士点14个,覆盖中医、中药2个一级学科和中西医结合临床二级学科;硕士点48个,覆盖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护理学、药学6个一级学科和生物化工二级学科,以及自主设置的听力学、中医药卫生事业管理、中医药信息学、中药市场营销、中医药生物工程学、实验动物与比较药理和口腔修复重建医学等7个目录外硕士点;具有临床医学(中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和临床医学、口腔医学、护理学、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本科专业26个,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浙江省重点(优势)专业14个。中医学入选首批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中医学、临床医学通过教育部专业认证。拥有国家教学团队1支、国家精品课程9门。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3项。先后两次获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坚持人才强校,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现有校本部教职工1035人,正高职称303人(含附属医院);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浙江省特级专家1人、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6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30人、浙江省“千人计划”人选5人、卫生部和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7人、浙江省教学名师7人、浙江省名中医40人、浙江省“钱江学者”特聘教授6人。2014年学校入选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学校坚持学术兴校,不断增强科技创新实力。拥有血液病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3个、国家中医药科研重点实验室10个、浙江省重点实验室4个、浙江省公共科技条件平台2个、浙江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4支。近五年承担国家“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184项。近年来,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3项。办有《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浙江临床医学》2种学术期刊,其中《学报》是全国对外发行最早的中医学术刊物之一,在2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被美国《化学文摘》、波兰《哥白尼索引》等国际著名检索系统收录。先后与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以及丽水市、海宁市、衢州市、磐安县等市县(区)开展产学研战略合作,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不断拓展国际交流合作。已与美国、德国、英国、巴西、日本、韩国、香港、澳门、台湾等28个国家与地区的62个教育、科研、医疗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招收了52个国家与地区的国(境)外学生,先后聘请了40余位外国专家学者为客座教授。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得到了习近平、张德江、李鹏、李岚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和重视,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肯定。当前,全校师生正秉承“求本远志”校训,同心同德、开拓进取,为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中医药大学而努力奋斗。(以上数据截止2014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