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应学院2021年三二分段专升本转段招生简章
一、招生对象及考核标准
(一)招生对象
1.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环境工程技术专业、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测绘地理信息技术专业、河源职业技术学院音乐教育专业2018年招收的三二分段专升本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全日制学生。
2.在试点高职院校学习期间,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校纪校规,基本素质考核为“合格”者。基本素质考核“不合格”的学生,不得报考。
(二)考核标准
转段招生的考核标准按照《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做好三二分段专升本应用型人才培养试点项目转段考核工作的通知》(粤教高函〔2014〕118号)文件要求,及我校与对口试点高职院校联合制定并报省教育厅备案的转段考核方案执行。
二、报名方式、时间及报考费
2021年转段招生考试报名实行网上预报名、网上审核和网上交费。网上预报名时间2021年1月25日至28日;考生提交预报名资料的48小时内,我校完成资料审核,考生可登陆系统查看报名资格审核结果,审核结果为“通过”的考生可以交费;网上交费截止时间2月2日17:00。
(一)报名方式:考生须在规定的报名时间内通过网上报名系统报名。具体如下:
1.预报名。2020年1月25日至28日(共4天)为网上预报名时间,考生通过互联网登录https://www.eeagd.edu.cn/ptzsbks,进入“广东省普通专升本网上报名系统”(下称报名系统),在预报名选项中选择“三二分段专升本转段”模块进行预报名,阅读相关报考规定和要求,签订《诚信考试承诺书》,录入报名信息,绑定手机号,关注省教育考试院官微(gdsksy)小程序采集相片,上传资料,获取预报名号并设定密码。
(1)考生须将以下资料扫描或拍照上传至报名系统(须确保资料真实、完整、清晰),供转入对口试点本科高校审核:①考生在专科就读期间成绩单(须加盖考生所在高职院校教务处公章);②试点高职院校出具第一至第四学期的考生基本素质考核合格证明;③体检表。
(2)网上上传相片、资料不成功的考生,应在预报名时间内自行前往我校报名点上传相片或相关报名资料,逾期不再办理预报名手续。报名点设在梅州市梅松路100号嘉应学院锡昌科技大楼305室。
(3)考生须依据附件《广东省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三二分段专升本转段招生体格检查表》的规定,自行前往二级甲等(含)以上医院或符合资质要求的医疗单位进行体检,预报名时将体检结果上传至报名系统中(体检表有效期:2021年1月1日至2021年4月30日)。体检结果的“体检结论”、“体检医院意见”栏需有相应结论、意见及体检单位印章。
2.确认报名。2020年2月2日17:00为报名交费截止时间。
(1)考生可通过报名系统自行查看招生院校的审核结果,审核结果为“通过”的考生须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网上交费,确认报名资格。“不通过”的考生请查看“不通过”的原因。
(2)交费成功的考生才能参加编排考场座位、打印准考证;不交费的考生视为放弃报名资格。
(二)报名资料审查
1.学校将对考生报名材料进行严格审查。报考三二分段专升本转段的试点高职院校考生只能报考对口试点本科高校的对口本科招生专业。
2.若考生在报名后、入学前出现违反报名规定的情况,将取消报名资格,已经录取的取消入学资格;考生凭虚假证件报名的,一经发现,立即取消考生的报名、考试和录取资格,由此产生的后果由考生本人负责。
(三)报考费: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插班生报名考试收费标准执行,每科40元,每人4科(包括统考科目2科、专业理论及专业技能2科),合计160元/人。
三、招生计划
嘉应学院2021年三二分段专升本转段招生计划表
专业名称 |
招生计划 |
试点高职院校及专业 |
备注 |
电子信息工程 |
37 |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 |
|
环境工程 |
54 |
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 环境工程技术 |
不招色盲、色弱 |
地理信息科学 |
30 |
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测绘地理信息技术 |
|
音乐学(师范) |
23 |
河源职业技术学院 音乐教育 |
|
四、考核内容及考核时间
我校按照已报省教育厅备案的转段考核方案组织开展转段考核。转段招生考核包括公共课程统一考试科目考核、基本素质考核、专业能力考核共三个部分,实行“分项考核、综合评价”。
(一)统一考试科目考核及考核时间
1.转段招生的统一考试科目为两门,一门公共基础课和一门专业基础课。公共基础课为英语,电子信息工程、环境工程、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基础课为高等数学;音乐学(师范)专业基础课为艺术概论。
2.统一考试科目各科满分为100分,两科总分为200分。每科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3.普通高等学校转段招生统一考试科目考核时间为2021年4月10日(星期六),具体安排见下表。
广东省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三二分段专升本转段
统一考试时间表(北京时间)
项目 日期 |
上午 |
下午 | ||
时间 |
科目 |
时间 |
科目 | |
4月10日 |
10:30-12:30 |
英语 |
15:00-17:00 |
专业基础课 |
考生在报名系统上自行打印考生准考证。
(二)基本素质考核
基本素质考核内容包括学生思想品德情况、学习情况、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情况、身体健康状况及其他体现学生特长和全面发展方面的情况。考核结果分为不合格、合格两个等级。
(三)专业能力考核
专业能力考核内容包括专业理论、专业技能。专业能力考核的专业理论、专业技能情况合成为考核结果。
1.专业理论考核
(1)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从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选择《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两门核心课程作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理论考核的课程,成绩取两门核心课程考试分数的平均分(小数位四舍五入到整数)。
(2)环境工程专业:从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环境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选择《水污染治理技术》、《大气污染治理技术》两门核心课程作为环境工程专业理论考核的课程,成绩取两门核心课程考试分数的平均分(小数位四舍五入到整数)。
课程考试分数在60分以下的,每门课程允许补考一次(补考成绩需在2021年广东省三二分段专升本统一考试前取得),补考成绩在60分及以上按60分计算平均分。专业理论考核成绩等级划分如下:
①有一门及以上专业课程补考成绩在60分以下,评定为不合格;
②平均分为60—74,评定为合格;
③平均分为75—84,评定为良好;
④平均分为85及以上,评定为优秀。
(3)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根据《嘉应学院与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三二分段专升本应用型人才培养试点项目转段考核实施方案》考生选取《测量技术基础》和《地理信息系统基础》其中一门课程作为专业理论考查科目。
(4)音乐学(师范)专业:依据《嘉应学院----河源职业技术学院2018年三二分段专升本应用型人才培养试点音乐学(师范)专业转段考核方案》考核科目为《视唱练耳》,通过笔试和现场抽唱的方式进行考试,成绩评定采用百分制,笔试部分(含单音、音程、和弦、节奏、旋律)占60%,面试占40%。考试为统一命题,闭卷、笔试,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考核成绩按试卷卷面实际成绩计算,及格(60分)以上为合格。
2.专业技能考核
(1)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根据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的技能等级证书要求,获得中级技能证书的为合格;获得高级技能证书,或参加省教育厅主办的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得省级二、三等奖,或参加教育部主办的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获得省级及以上奖励的为良好;未获得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中级技能证书的,考核结果为不合格。
(2)环境工程专业:根据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环境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的职业资格证书要求,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评定为合格;获得中级职业资格证书或者参加省教育厅主办的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省三等奖的评定为良好;获得高级职业资格证书或者参加省教育厅主办的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省二等奖的评定为优秀;未获得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职业资格证书的评定为不合格。
(3)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根据《嘉应学院与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三二分段专升本应用型人才培养试点项目转段考核实施方案》考生选取《数字化测图》和《GIS软件应用》其中一门课程作为专业技能考查科目。
(4)音乐学(师范)专业:技能考核采用现场展示,由学生自选声乐和钢琴作品各一首。考试满分100分,时间为90分钟。成绩>60分为合格。
3.考核结果
专业能力考核的专业理论、专业技能情况合成为考核结果,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四个等级。各专业合成方式如下:
(1)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环境工程专业
优秀等级:符合以下两种情况之一的可以评定为优秀,第一种情况为专业技能为优秀,专业理论为合格及以上;第二种情况为专业技能为良好,专业理论为优秀。
良好等级:符合以下两种情况之一的可以评定为良好,第一种情况为专业技能为良好,专业理论为合格或良好;第二种情况为专业技能为合格,专业理论为良好或优秀。
合格等级:专业技能为合格,专业理论为合格。
不合格等级:专业理论为不合格,或专业技能为不合格。
(2)地理信息科学专业
专业能力考核的两门科目按百分制计,各占50%的比例,总分合计为85分及以上为优秀,75至84分为良好,60至74分为合格,60分以下为不合格。
报考我校上述专业的试点高职院校的学生在高职学段参加教育部或省教育厅主办的全国或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得国家级三等奖及以上或省级一等奖的,可免予专业能力(含专业理论、专业技能)考核,并将专业能力考核等级定为优秀。
(3)音乐学(师范)专业
专业能力考核成绩由专业理论考核和专业技能考核两部分的成绩综合评定,其中专业理论考核成绩和专业技能考核成绩各占50%,两项成绩均及格(60分)则定为专业能力考核合格。
免试条件:
A、考生在河源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学段)参加教育部或省教育厅主办的全国或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得国家级三等奖及以上或获得省级一等奖的,可免予专业能力(含专业理论、专业技能)考核,并且专业能力考核定为优秀等级(90分以上)。
B、考生在河源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学段)参加省教育厅主办的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得省级三等奖及以上的,仅免予专业技能考核,并且专业技能成绩定为合格等级(60分以上)。
五、招生录取
(一)普通高等学校转段招生由省招生委员会办公室根据本年度试点本科高校招生计划和考生成绩情况,分科类统一划定两门统一考试科目总分的最低录取分数线。录取时,在考生基本素质考核、专业能力考核结果均达到合格或以上等级且统考科目上线的基础上,我校按考生的专业能力考核结果等级由高到低录取。
(二)按考生报考对口专业择优录取。不得跨专业录取,不得转读本校其他专业,录取后不得转学到其他本科高校。三二分段专升本应用型人才培养试点项目,不接受其他专业或非试点班学生转入就读。
(三)考生凡持虚假材料报名考试的,取消考试资格;已被录取的,取消录取资格;已取得学籍的,取消学籍。
六、专升本转段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管理
(一)按照教育部的有关规定,我校在新生入学时要对新生专科学历进行复核,并按照《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做好三二分段专升本应用型人才培养试点项目转段考核工作的通知》(粤教高函﹝2014﹞118号)规定,对新生高职学段期间基本素质考核进行复核,复核未通过的不予新生学籍电子注册,并按规定取消入学资格。
(二)新生入学后的体检复检工作,我校按照有关规定组织进行。体检标准参照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教学〔2003〕3号)、《教育部办公厅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学生入学身体检查取消乙肝项目检测有关问题的通知》(教学厅〔2010〕2号)及教育部《关于明确慢性肝炎病人并且肝功能不正常的具体判定标准的函》(教学司函〔2010〕22号)要求执行,复检不合格者取消入学资格。
(三)转段学生为国家任务生,秋季入学,全日制脱产学习。学生入学后,我校进行专科毕业资格、思想政治、业务、健康情况复查。复查合格并经注册后,即成为学校的正式学生,转入本科专业三年级学习,并按转入年级的管理办法进行管理。
七、专升本转段学生毕业与就业
转段学生修完本科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获得相应学分,德、智、体考核合格,符合相应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达到学校毕业要求的,准予本科毕业,发给本科毕业证书。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规定者,授予相应的学士学位。
转段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办法,与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相同。
附件:广东省2021年普通高校三二分段专升本转段招生体格检查表.docx
嘉应学院
2021年1月
嘉应学院简介:
嘉应学院位于广东省梅州市,地址是广东省梅州市梅松路嘉应学院。该院校既不是985院校也不是211院校,是一所本科院校。学校电话是0753-2186877。一、学校概况嘉应学院是一所经教育部批准的省属普通本科院校,是广东省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学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学校起源于1913年的梅县县立女子师范学校,至今已有97年的办学历史。学校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广东省梅州市。梅州是全世界客家人居住最集中的地方,是著名的“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是叶剑英元帅的故乡,也是2008年被评为“中国最具安全感”的十大城市之一。梅州在清朝时曾称嘉应州,学校由此取名“嘉应学院”。学校占地面积1525亩,校舍建筑面积55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7亿元,设备先进的实验室31个(其中1个省级IT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0多个校外实习基地和就业基地;馆藏纸质图书182万册,电子图书10万种,期刊1800种。学校设校本部(含江北校区和江南校区)、梅州师范分院校区和医学院校区。校区均在市区范围内,交通十分便利。学校校园环境优美,常年花香四溢,绿树成荫;先后被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全国部门造林绿化400佳单位”和“全国绿化模范单位”等荣誉称号,多次被省、市评为“文明校园”、“花园式校园”,是理想的求学修身之地。学校现有19个二级学院、2个公共教学部、24个研究所,开设45个本科专业,30多个专科专业;学科门类齐全,涵盖文学、理学、工学、教育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历史学、农学、医学等10大学科门类;现有普通全日制在校生19282万人,成人教育在校生9000人。学校拥有一支实力强、素质高、结构合理的教职工队伍。现有教职工1558人,其中专任教师1050人(教授92人、副教授269人;博士、硕士共537人)。学校聘请了世界著名量子化学家、美国华人协会会长潘毓刚,联合国和平奖获得者、国际创价学会会长池田大作博士,原中科院副院长王佛松院士,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院士,中国工程院江欢成院士,著名作家韩素音等一大批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为客座教授或荣誉教授;此外,还聘请了17位来自美国、英国、俄罗斯等十个国家的外籍教师。学校先后四次被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学联评为“全国高校社会实践先进单位”;连续多年获得广东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单位”称号;先后多次被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和广东省教育厅、共青团广东省委评为“全国学校体育工作先进单位”和“广东省学校体育工作先进单位”。学校还得到了众多海内外乡贤和校友的关怀和支持。海内外乡贤及校友捐建楼宇,捐赠仪器设备、图书资料,设立教育基金和多项奖教奖学金,谱写了一曲内外合力、共谋发展的动人乐章。学校与港、澳、台地区及国外多所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1998年获批招收留学生,先后有来自美国、日本、阿根廷、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的留学生百多人到校学习。学校2006年以同层次同类型院校中最好的成绩顺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目前,学校正在编制《嘉应学院总体发展战略规划(2010-2020)》和《嘉应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全校师生员工信心百倍,力争在建校100周年前后取得硕士学位授予权,把学校建设成为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在全省有一定地位,在同类型院校中质量较高、特色鲜明的地方性综合大学。二、人才培养嘉应学院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强能力、应用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始终把质量作为立校之本,坚持依法和以德治校,强化教学管理,优化育人环境,调动师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了优良的校风,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办学97年来,为社会输送了10万余名合格毕业生,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赢得了较高的社会声誉。用人单位普遍赞赏我校毕业生“基础扎实、工作踏实、作风朴实、守信诚实”。众多校友已成长为各领域领导或业务骨干(有两位校友为现职省部级干部),其中获得省级乃至国家级荣誉的优秀校友不乏其人。学校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多年来,毕业生总体就业率都在98%以上。为了有效地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就业质量,学校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就业推荐模式。一方面,根据广东省乃至全国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需要培养大量师资的教育发展形势和社会需求,学校在继续办好传统师范专业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行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对部分非师范专业(如财务管理等专业)实行大专业招生分方向培养,即在原有专业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增设职业教育方向,加开教育学、心理学等师范教育类课程,使学生在毕业前具备申请教师资格的基本条件,成为复合型人才;毕业后既可选择非师范行业就业,也可以应考、受聘为职业教师,从而进一步拓宽我校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另一方面,学校又创造性地建立了定向人才培养基地,为众多学生提供了大批高质量的就业岗位。2003年以来与中共梅州市委联合实施“梅州市党政干部战略后备人才”培养工程,至今已举办了7期“梅州市党政干部战略后备人才”培训班。每年从全日制本科三年级优秀学生中选拔60名培养对象,进行为期两年的系统培训和严格考核,为梅州市培养大批高素质的选调生,充实基层党政机关干部队伍。2004年至今,又与香港盛家商业机构、深圳恒波集团、中海科技(香港)有限公司、梅州市市政建设集团公司、广东移动梅州分公司、中国联通梅州分公司等多家企业合作举办了各类“定向人才培训班”,并发展为“梅州市经济管理战略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学校始终致力于建设优良校风,培养高质量人才。通过健全管理制度、建立奖励机制和建设校园文化等营造学习氛围,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近六年来,学生在各类科技文化活动中获得国家级奖励39项共77人次,省部级奖励149项共348人次;先后有300余人考取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的硕士研究生;竞技体育获得国家级竞赛奖18项,省级竞赛奖120项。三、办学特色嘉应学院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发扬客家人崇文重教、爱国爱乡的优良传统,秉承“勤俭诚信,立己树人”的校训,坚持“育人为本,服务为荣,特色为魂”的办学理念,形成了“植根侨乡,服务山区,弘扬客家文化”的鲜明办学特色。学校坚持以教师教育为主体,多学科协调发展,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坚持以服务地方需求为己任,几十年如一日,为当地的基础教育培养了大批“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有发展”的优秀人才。近年来,又积极为地方政治经济建设探索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在全省率先创办了与地方政府、企业合作的“党政干部战略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和“企业战略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多年来,学校充分利用地处“世界客都”梅州市,拥有客家文化研究的地缘和资源优势,积极开展客家文化研究,其研究成果在海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2007年学校在省、市的重视和支持下,挂牌成立了“一院两基地”,即梅州市客家研究院和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省市共建重点研究基地、广东省客家文化研究基地。2008年学校又挂牌成立了“客家学院”,加强优秀客家文化的学习和传承。这些举措将进一步推动我校人文学科的融合与发展,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优势学科和专业;不仅为提升学校办学层次打下坚实基础,也将为弘扬客家文化、建设文化梅州乃至广东建设文化大省做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