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吉林大学珠海学院专升本《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考试大纲
2021年普通专升本《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名称:社会保障概论
一、考试的内容、要求和目的
1、考试内容:按照章节详细列出考核知识点
《社会保障概论》包括绪论和9章内容。上篇社会保障总论包括:社会保障的基本特征、理论基础、发展历程、制度模式、法制管理和保障水平等。下篇社会保障分论将七大社会风险归纳为四个部分,即生存发展风险与保障、健康风险与保障、职业风险与保障、老残风险与保障,主要讲授中国社会保障的制度安排与管理服务体系。
绪论介绍了社会保障学的学科属性、社会保障学的研究对象与目的、社会保障学的主要研究内容、社会保障学的研究方法、学习社会保障学的意义和要求等。
上篇 社会保障总论
第一章 社会保障概述。介绍社会风险及社会保障的定义、社会保障的基本特征与功能,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等问题。
第二章 社会保障产生与发展。主要介绍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所经历的四个时期:社会保障的形成时期(1601-1889 年)、社会保障的初步发展时期(1890-1947 年)、社会保障的全面发展时期(1948 年-20世纪70 年代初期)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时期(20世纪70 年代中后期至今)。此外,本章还介绍了中国社会保障的产生与发展。
第三章 社会保障模式。主要介绍了从19世纪80年代德国所实施的单项社会保险法之后,各国的多元化发展状态。本章从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定位、再分配目的、财务模式和保障水平为划分标准,介绍了目前社会保障模式的四种类型,即社会保险型社会保障模式、福利国家型社会保障模式、强制储蓄型社会保障模式和国家保险型社会保障模式。
第四章 社会保障法治与管理。主要阐述了社会保障法治建设、社会保障法治与管理服务体系、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机制和组织、社会保障信息系统等问题。
第五章社会保障水平。主要描述社会保障水平的概述、界定、理论价值,以及社会保障水平的实践与经济效应比较。
下篇社会保障分论
第六章 生存发展风险与保障。从生活救助、灾害救助、专项救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等几个方面阐述了社会保障的这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七章 健康风险与保障。从公共卫生、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及医疗救助等方面介绍健康保障制度。
第八章 职业风险与保障。从职业风险的概念界定以及应对机制进行了相应的介绍。
第九章 老残风险与保障。以经济保障、服务保障和精神慰藉三大功能为主线,聚焦养老金、老残护理服务、老年福利及残疾人福利等内容,全面系统地阐述老残风险及保障的基本原理和国内外相关实践。
绪论(考核比例:2%)
绪论介绍了社会保障学的学科属性、社会保障学的研究对象与目的、社会保障学的主要研究内容、社会保障学的研究方法、学习社会保障学的意义和要求等。主要是让考生了解社会保障学的概念、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目的,以及研究方法等。主要为初学者提供社会保障学的基本概况。
1.社会保障学的学科属性
社会保障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保障实践活动及其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应用性和交叉型学科。如何定义社会保障一直争论不休,有社会安全、经济制度之称。学者和政治家们从不同学科背景及视角来定义社会保障,社会保障的实践活动也及其复杂性和多元化,至今全球没有一致的社会保障定义。
社会保障学科属性体现以下三个特征:
马克思主义为其发展奠定了强有力的思想基石
综合型与交叉性
具有相对独立性和系统性
2、 社会保障学的研究对象与目的
社会保障是工业经济社会的产物,除外天灾,失去土地的工人家庭还要面临工伤与职业病、失业导致的孩子养育、医疗和养老等社会风险问题。社会保障学系统研究国家抵御这些社会风险的制度安排。
3、社会保障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社会保障学主要研究国家为抵御上述社会风险如何进行筹资、确定待遇和覆盖哪些人群,总结经验教训和规律性问题以少走弯路。
4、社会保障学的研究方法
社会保障必须与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文化背景相适应,与时俱进的,理论与实际结合的,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方法相结合的,系统性和综合性研究社会保障问题。
5、学习社会保障学的意义和要求
伴随城镇化和老龄化的进展,社会保障问题愈加重要。亟待研究的社会保障问题,社会保障创造的就业岗位多起来。
第一章社会保障概述(考核比例:8%)
一、考核内容和学习目标
风险的概念及其不确定性的理解。社会保障是国家抵御工业经济的社会风险和保障国民基本生活的制度安排和服务体系,是现代国家制度建设的组成部分,写进各国宪法。主要目的是让考生了解社会风险及社会保障定义、基本特征与主要功能,由此掌握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社会风险与社会保障
社会风险定义及其种类
社会风险及其基本特征
社会风险管理中的保障模式
第二节 社会保障的基本原则和本质特征
基本原则
社会风险全覆盖的制度安排
应保人群全覆盖的执行力度
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最低保障待遇
本质特征
公共性与普惠性
互济性与二重性
福利刚性与持续性
第三节 社会保障的体系结构
按照社会风险分类划分的社会保障体系
依据保障内容不同划分的社会保障体系
第四节 社会保障的核心功能
社会保障的政治功能
社会保障的经济功能
社会保障的社会功能
第五节 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
中国古代早期社会保障思想
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思想
西方社会保障思想流派
二、重点和难点
考核重点:(1)社会风险。重点讲授国际劳工组织102号《社会保障最低标准公约》及建议书中的7大风险与特征。社会风险即人人可能遇到且危及基本生活的风险,包括生有所育、住有所居、病有所医、伤有所疗、失业有所帮、老残有所养、灾难有所救。(2)以应对风险而建立的社会保障体系由哪些部分构成,站在风险角度理解和熟记社会保障的整体建设原则、功能和本质;各项制度的特征和内容;保障体系与架构。
考核难点是准确阐述工业经济下的社会风险和社会保障的社会背景。例如,德国俾斯麦社会保险产生的社会背景,1935年美国《联邦老遗残持续收入保障法》与1929年以后的经济危机的关系。深入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社会保障思想与核心内容,客观陈述西方社会保障思想流派及其主张。
第二章 社会保障的产生与发展(考核比例:5%)
一、考核内容和学习目标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保障思想和福利经济学的发展与制度演进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但社会保障制度的确立与完善则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本章的社会保障仅指现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总体来看,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四个时期:社会保障的形成时期(1601-1889 年)、社会保障的初步发展时期(1890-1947 年)、社会保障的全面发展时期(1948 年-20世纪70 年代初期)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时期(20世纪70 年代中后期至今)。此外,本章还介绍了中国社会保障的产生与发展。
主要目的是让考生掌握社会保障所经历的四个时期及其标志性事件,以及中国社会保障产生和发展。
第一节社会保障的形成时期(1601-1889 年)
1601 年英国《旧济贫法》的颁布,标志着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萌芽; 19世纪80 年代,德国一系列社会保险立法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
英国济贫法的社会保障萌芽
德国社会保险立法的社会保障形成
第二节社会保障的初步发展时期(1890-1947 年)
1935 年美国颁布的《社会保障法》和十月革命后苏联的劳动保险立法,是社会保障制度初步发展时期的两个重要事件。
美国社会保障法的基本原则
苏联劳动保险立法的国家保险
第三节 社会保障的全面发展时期(1948 年一20世纪70 年代初期)
在这一阶段,社会保障有了很大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福利国家的浪潮下,发达国家建立起“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保障制度。二是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迅速增加。
1、《贝弗里奇报告》的社会保障体系
2、福利国家的建立、改革与发展
3、国际劳工组织公约的最低标准
4、本阶段社会保障发展主要特征
第四节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时期(20世纪70 年代中后期至今)
20世纪70年代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进入滞胀时期,社会保障制度陷入困境,进入改革时期。
1、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背景
2、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路径
3、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成果
第五节中国社会保障的产生与发展
本节介绍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架构、存在问题及改革方向。
中国近代社会保障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保障的发展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框架与体系
当前中国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方向
二、考核重点和难点
本部分的重点是社会保障制度形成与发展所经历的四个时期,《贝弗里奇报告》的发布及其深远影响,中国的社会保障发展历程,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基本知识。
本部分的难点是20世纪70年代后国际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背景、路径及成果,以及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方向,考生需要在课本学习基础上多了解社会保障改革实际进程。
第三章 社会保障模式(考核比例:10%)
一、考核内容和学习目标
本章介绍世界各国社会保障制度多元化状态,及目前的四种类型。考生可以通过本章,对社会保障模式有基本的了解,为后面的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第一节 社会保险型社会保障模式
1、社会保险型社会保障模式的特点与效果
2、典型国家社会保险型社会保障模式的实践
第二节 福利国家型社会保障模式
1、福利国家型社会保障模式的特点与效果
2、利国家型社会保障模式的典型实践
第三节 强制储蓋型社会保障模式
1、强制储蓄型社会保障模式的特点与效果
2、强制储蓄型社会保障模式的典型国家实践
第四节 国家保险型社会保障模式
国家保险型社会保障模式的特点与效果
国家保险型社会保障模式的典型国家实践
第五节 四种社会保障模式比较分析
四种社会保障模式的共同点
四种社会保障模式的不同点
中国社会保障模式的选择
二、考核重点和难点
重点考核四种类型社会保障模式的特点、效果与实践以及中国保险模式的选择,而中国社会保障模式选择及其应用是个难点问题。
第四章 社会保障法治与管理(考核比例:2%)
一、考核内容和学习目标
社会保障法治是社会保障法制与综合治理的总和,以依法办事为核心,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依据国家法律调整国家、用人单位、职工和居民之间的社会保障关系,制定社会保障政策和执行方案,并基于社会保障卡的信息平台建立一体化社会保障管理服务体系。
第一节 社会保障法治建设
1、社会保障立法
2、社会保障执法
3、社会保障司法
4、社会保障守法
第二节 社会保障法治与管理服务体系
1、社会保障管理的定义和特征
2、社会保障管理内容和操作流程
3、社会保障基金管理
第三节 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机制和组织
1、社会保障管理体制
2、社会保障运行机制
3、社会保障管理服务机构
第四节 社会保障信息系统
社会保障信息的定义
2、社会保障信息系统的工作流程
二、考核重点和难点
本章重点是对社会保障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法治建设内容的学习。难点在于对社会保障法治和社会保障一站式服务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理解。
第五章 社会保障水平(考核比例:5%)
一、考核内容和学习目标
本章论述的是如何界定社会保障基金储备和待遇水平,一直都是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核心问题。
主要目的是使考生掌握社会保障水平的界定、理论价值、测定模式、适度和超度的效果,以及社会保障水平整体经济效应等基本理论问题。
第一节社会保障水平概述
1、社会保障水平界定
2、社会保障总支出水平
3、社会保障分项支出水平
4、中国社会保障支出水平
第二节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理论
1、社会保障水平的适度性
2、社会保障水平的适度标准
3、社会保障适度水平测定方法与模型
4、供需角度下的社会保障适度水平影响因素
第三节社会保障适度水平实践
1、部分国家社会保障适度水平
2、中国社会保障适度水平
3、社会保障水平适度与超度的效果比较
第四节社会保障水平的经济效应比较
社会保障水平的整体经济效应比较
社会保障水平的分项经济效应比较
二、考核重点和难点
本章重点是社会保障水平的界定、理论价值、测定模型的内容、适度和超度的效果,以及社会保障水平的整体经济效应。难点是如何处理社会公平与经济效率、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研究社会保障水平的经济效应与持续发展问题。
第六章 生存发展风险与保障(考核比例:13%)
一、考核内容和学习目的
本章主要内容是描述在城镇化和互联网条件下的生存风险及其保障制度的相关内容与管理服务体系,目的是让考生了解中国职业风险保障制度建设的相关内容、主要问题与挑战。
第一节 生活救助
1、最低生活保障
2、特困人员供养
3、临时救助
第二节灾害救助
1、灾害救助制度的发展
2、灾害救助制度的内容
第三节 专项救助
1、住房救助
2、教育救助
3、司法救助与法律援助
4、殡葬救助
第四节 慈善事业
慈善事业的发展
慈善事业的特征
第五节 优抚安置
优抚安置的发展
优抚安置的内容
二、考核重点和难点
本章重点是描述在城镇化和互联网条件下的生存与发展风险以及国家抵御生存风险的社会保障制度和服务体系建设的相关内容。难点在于如何平衡筹资与企业负担、提高待遇与持续发展的问题。新时代下民生保障的基本做法和发展路径问题。
第七章 健康风险与保障(考核比例:20%)
一、考核内容和学习目标
本章主要内容是描述在城镇化和互联网条件下的健康风险及其保障制度的相关内容与管理服务体系,目的是让考生了解中国大健康发展目标和行动计划,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的相关内容、主要问题与挑战,并能将知识运用于实际问题的思考和解决。
第一节 健康风险与保障概述
1、健康风险
2、健康保障与社会医学
第二节 公共卫生
1、公共卫生的定义和目标
2、公共卫生的制度安排
第三节 医疗保险
1、医疗保险的定义、功能和目标
2、医疗保险的制度安排
3、医疗服务的协议管理
第四节 生育保险
生育保险的定义、功能和目标
生育保险的制度安排
第五节 医疗救助
医疗救助的定义、功能和目标
医疗救助的制度安排
二、考核重点和难点
本章重点:描述健康风险和医疗风险;健康生活与社会医学;公共卫生与疾病预防;及时就医防止重疾残疾的基本医疗保障的制度安排和服务体系。
考核难点:如何平衡筹资与企业负担、提高待遇与持续发展的问题。如何发挥医疗保险的团购优势和支付方式的引导和激励作用,建立科学的医药服务评价与定价机制,挤出过度医疗和提高医保基金的使用效率;如何建立智能监控、协议管理和行政执法相结合医疗保障基金监督机制。
第八章、职业风险与保障(考核比例:10%)
一、考核内容和学习目标
本章主要内容是描述在城镇化与互联网的条件下,职业风险及其保障制度相关内容与管理服务体系,目的是让考生了解现代职业风险及其保障制度建设相关内容、主要问题与挑战。
第一节 职业风险概述
1、职业风险界定
2、工伤与工伤风险的主要特征
3、失业及其主要类型
第二节 工伤保险
1、工伤保险的起源
2、工伤保险的属性特征和功能
3、工伤保险制度的结构与内容
4、工伤预防和工伤康复
第三节失业保险
1、失业保险起源
2、失业保险的特征和功能
3、失业保险制度的结构与内容
4、失业救助与就业促进
二、考核重点和难点
本章重点是描述在城镇化和互联网条件下的职业风险以及国家抵御职业风险的社会保障制度和服务体系建设的相关内容。难点在于如何平衡筹资与企业负担、提高待遇与持续发展的问题。
第九章 老残风险与保障(考核比例:25%)
一、考核内容和学习目的
本章主要内容是描述在城镇化和互联网条件下的老残风险及其保障制度的相关内容与管理服务体系,目的是让考生了解中国老残风险保障制度建设的相关内容、主要问题与挑战。
第一节 老残风险保障概述
1、老残风险的含义及产生的原因
2、老残保障的基本理念
3、老残保障的特点及分类
4、老残保障的基本内容
第二节 养老金
1、养老金的基本概念及特点
2、养老金制度的结构与内容
3、养老金的财务管理模式
第三节 老残护理服务
1、老残护理服务的基本概念及特点
2、老残护理制度的结构与内容
3、老残护理服务模式
第四节 老年福利
老年福利的基本概念
老年福利的特点与分类
老年福利制度的结构与模式
第五节 残疾人福利
残疾人福利的基本概念
残疾人福利的特点与分类
残疾人福利制度的结构与模式
二.重点与难点
本章重点是描述在城镇化和互联网条件下的老残风险以及国家抵御老残风险的社会保障制度和服务体系建设的相关内,新时代如何完善养老服务及囖你按福利等问题。难点在于如何平衡筹资与企业负担、提高待遇与持续发展的问题。
2、考试的要求和目的
社会保障是国家抵御工业经济的社会风险和保障国民基本生活的制度安排与管理服务体系。社会保障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保障实践活动及其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应用性和交叉型学科。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备考,要求学生基本掌握社会保障理论的涵义、特点、类型、功能及其发展与改革的趋势。了解我国现行社会保障制度架构与体系建设的内容,了解各项保障制度的制度安排和运行机制。系统了解国外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深入理解新中国70年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发展与改革的成就与挑战,理性地将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与个人学业发展、职业发展和家庭财务规划结合起来。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变革、大调整之中,经济全球化使得我国与世界的联系更加密切,包括社会保障在内的学习、交流、交融更加频繁。本课程的学习和备考,要求学生了解世界各国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现状、问题及趋势,从全球的视角思考我国的社会保障发展事业,进一步认清我国在发展社会保障事业上的优势与劣势,清醒客观地看待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发展差距;并且紧跟国际社会保障发展前沿,积极借鉴和吸收其中的合理成分,立足国情,利用社会保障学的理论来指导具体的社会保障的研究与实践。
本课程考核目的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和评价。考核主要检测学生对本学科基本概念、基本制度、基本原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程度,其次,也适当评估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在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和社会保障的基本理念方面达到的水平。
本课程考核的基本要求是检测学生对教材各章的基本内容和相关原理、制度的掌握和理解程度。要求全面、准确地了解各重要概念、理论和相关制度的涵义、内容,做到融会贯通,付诸应用,并真切关注现实问题,可以做到知识的迁移运用。
二、考试的形式和结构
1、考核形式:闭卷
2、考试时间:150分钟
3、试卷题型:名词解析题、判断分析题、简答题、材料分析题
4、对考试辅助工具的要求:携带钢笔、圆珠笔或中性笔作答。
三、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教材及参考书:《社会保障概论》第1版,《社会保障概论》编写组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01-01。
吉林大学简介:
吉林大学位于吉林省长春市,地址是长春市前进大街2699号 邮编:130012。该院校是一所985院校,该院校是一所双一流院校,是一所本科院校。学校电话是0431-85168305 0431-85166420。吉林大学坐落在吉林省省会长春市,是教育部直属的一所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1995年首批通过国家教委“211工程”审批,2001年被列入“985工程”国家重点建设的大学之一。吉林大学于2000年6月12日由原吉林大学、吉林工业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长春科技大学、长春邮电学院合并组建而成。2004年8月29日,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大学并入吉林大学。合并前的六所学校,都有着光荣的历史。原吉林大学的前身是始建于1946年的东北行政学院,1950年更名为东北人民大学,1952年经院系调整成为我党亲手创建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1958年更名为吉林大学。1960年,吉林大学被列为国家重点大学。学校多年来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的高素质人才,取得了许多重大的高水平科研成果,是国家基础科学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之一。原吉林工业大学的前身是始建于1954年的长春汽车拖拉机学院,1958年更名为吉林工业大学,是一所以汽车和农机为优势和特色,工、管、理、文相结合的多学科全国重点大学,是我国汽车工业和机械工业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一。原白求恩医科大学的前身是创建于1939年的晋察冀军区白求恩卫生学校和第十八集团军卫生学校。1948年与北方大学医学院合编为华北医科大学,1951年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1959年更名为吉林医科大学,1978年更名为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校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医学人才,造就了许多著名的医学专家,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原长春科技大学的前身是创建于1951年的长春地质专科学校,1952年院系调整时成立东北地质学院,1958年更名为长春地质学院,1997年更名为长春科技大学。是一所办学特色鲜明的多学科全国重点大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矿产资源普查、勘探、开采、保护和综合利用方面的人才,并丰富了我国地球科学的理论研究。原长春邮电学院是我国东北地区唯一一所信息通信类工科高等学校。学院于1947年创建于黑龙江省佳木斯市,1955年更名为长春电信学校,1960年更名为长春邮电学院,是一所办学条件较为完善、学科新、发展势头较好的学校,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信息通信类人才。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大学的前身是创建于1953年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兽医大学,1992年更名为农牧大学,1999年更名为军需大学,是一所以军事兽医教育和军事后勤教育为特色的高等军事学校,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军事后勤人才。吉林大学学科门类齐全,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军事学、艺术学等全部13大学科门类;有本科专业12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299个,博士学位授权点23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1个;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4个(覆盖17个二级学科),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5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4个。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有教师6568人,其中教授2058人,博士生指导教师1186人。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24人(双聘15人),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6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8人,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项目首席专家5人,国家“973”计划(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5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8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入选者32人。学校现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6个,新一轮“985工程”学科建设项目24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6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1个,其他部委重点实验室23个。学校承担了大量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有一批产业化前景好、技术含量高的国家攻关项目、“863”项目、“973”项目等高新技术成果。吉林大学是首批建立研究生院的22所大学之一,现已建立起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在校全日制学生68957人,其中博士生、硕士生24021人,本专科生43024人,留学生1802人,进修生110人,另有成人教育学生81037人,其中成人本专科生14595人,网络本专科生66442人。学校对外交流广泛,校际合作紧密,已与美国、德国、韩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87所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先后与德国图宾根大学、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俄罗斯托木斯克理工大学、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加拿大滑铁卢大学、韩国高丽大学等世界知名高等学府建立了校际关系。校科技园已被确定为国家大学科技园。学校坚持“积极发展、规范管理、改革创新”的指导方针,积极引导和推动科技产业在规范管理的基础上健康发展。组建成立吉林吉大控股有限公司,统一规范管理学校经营性国有资产。全面推进学校全资企业的改革,建立和实行现代企业制度。大力推进学校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长春吉大·小天鹅仪器有限公司、长春电信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吉林省吉大机电设备有限公司等一批产、学、研相结合的高科技公司正在悄然崛起。吉林大学校园占地面积611万多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近348万平方米。现有6个校区7个校园,分布在长春市的不同方位。新铺设的光缆和计算机网络把所有校区连为一体,使网上办公、远程教育等更加便捷。学校在珠海市建珠海校区,占地面积5000亩。学校图书馆各类藏书698万册,已被确定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和世界银行的藏书馆。经教育部批准建设在我校的CALIS东北地区中心为全国七大中心之一。吉林大学已成为我国目前办学规模最大的高等学府,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师资队伍等方面呈现出更加广泛的发展前景。到2020年,学校的奋斗目标是努力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成为在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高水平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高质量社会服务、先进文化引领的重要基地;成为让学生全面发展、让教职工引以自豪、让社会高度赞誉、让世界广泛认同的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