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转专业>防灾科技学院转专业政策2023

防灾科技学院转专业政策2023

admin 转专业 2023-05-08 682
转专业是指在上大学期间,学生可以更换自己的专业,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
转专业一般情况下,学生要首先提出转专业申请,然后通过审核、测试或面试。有些学校会对转专业提出非常高的要求,比如 要求很好的成绩 (如成绩在本专业前五名),还会 严格限制转专业的人数, 严格限制热门专业的人数。每个学校的转专业的情况不尽相同。211升学网为大家整理了防灾科技学院转专业政策如下:
防灾科技学院转专业政策
防灾科技学院转专业的政策如下: 转专业办法(摘自《防灾科技学院学生学籍管理规定》)第二十五条 由于特殊原因学生提出转专业的,应当在转入系、专业的实际办学条件允许情况下,且该生高考分数不低于转入专业同录取批次最低控制分数线,符合下列情况之一者,可允许转专业。(一)学生确有拟转入专业的特长和兴趣,转专业更能发挥其特长的;(二)有某种疾病或生理缺陷,经学院指定医院检查证明,不能在原专业学习,但尚能在本校拟转入专业学习的;(三)经学院认可,学生确有某种特殊困难,不转专业无法继续学习的;(四)学院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情况的发展变化,经学生同意,必要时可以在第三学期内适当调整学生所学专业。第二十六条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一般不允许转专业。(一)入学未满一学期的;(二)二年级及二年级以上的;(三)正在休学、保留学籍的;(四)按本规定应退学的;(五)高考文科科类拟转入理科招生专业,或高考理科科类拟转入文科招生专业。第二十七条 学生转专业一学年办理一次,一般应在入学后第二学期内办理转专业手续。学生转专业,应当由学生本人向所在系提交申请,并持能够确认个人专长的佐证材料或学院指定医院的体检证明,填写《学生转专业审批表》,经转出专业系和转入专业系同意,由教务处审核,主管校领导批准。第二十八条 被批准转专业的学生参加转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和各种教育教学环节(以下统称课程)的考核。第二十九条 被批准转专业的学生,在下学年开学前到教务处办理转专业手续,正式成为转入专业的学生。第三十条 转专业学生一般应转入同年级。经本人申请、转入系考核、学院批准,可转入低一年级,凡转入低一年级的学生,应按转入专业学费标准交纳学费。学生在校期间只能转专业一次。
防灾科技学院简介:
防灾科技学院位于北京东燕郊经济技术开发区学院大街465号 邮编:101601。该院校既不是985院校也不是211院校,是一所本科院校院校。学校电话是010-61596244,61595011,61596049。防灾科技学院隶属于中国地震局,是全国仅有的以防灾减灾高等教育为主、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全日制普通高等本科院校。学院始建于1975年。学院面向全国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8000余人。学院坚持“人本治校、特色立校、人才强校、和谐兴校”的办学理念和“优化结构、深化改革、强化特色、提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思路,立足防震减灾行业,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逐步形成了以全日制本科教育为主体,兼有硕士研究生教育、成人学历教育、行业技术培训等并存的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的现代办学体系,培养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学院服务国家防灾减灾事业发展需要,坚持内涵发展;以学科建设为支撑,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有防灾减灾核心类专业:地球物理学、地质学、资源勘查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土木工程、地下水科学与工程、公共事业管理(应急管理)等;防灾减灾支撑类专业:测绘工程、工程管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通信工程等;防灾减灾拓展类专业:金融学、会计学、工商管理、汉语言文学、英语、广告学等。涵盖理学、工学、管理学、文学和经济学等五大学科门类。学院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列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试点工作单位;被教育部批准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单位。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省级防灾减灾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高地等各类“质量工程”项目及省级重点学科、省级重点发展学科、省部级重点建设实验室等。学院有一支朝气蓬勃、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科技攻关计划项目、“863”计划课题、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地震科技星火计划项目等多项高水平应用研发项目,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学院积极参与防震减灾工作,服务防震减灾事业,在汶川、玉树、芦山地震等国内重大地震灾害发生时,学院教师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进行应急救援与科学考察工作,为抗震救灾作出了应有贡献,已经成为能够解决防震减灾科学问题、承担防震减灾任务的重要力量。学院建成了一批高水平的实验平台,形成了地震前兆背景场、岩土工程抗震、城市防震减灾规划、城市震害预测、地震地质灾害、地震观测信息处理、地震前兆观测仪器、灾害风险与应急管理等8个特色研究方向,形成了较为完备的防震减灾科研体系,开展了相应的行业技术服务、社会服务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公共效益,为防灾减灾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学院教育教学设施完备,建有现代化图书馆、网络信息中心,室内体育馆、游泳馆、高标准运动场等设施。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4亿余元;图书馆实体馆藏23万种,71万册,电子图书65万种,中外文期刊1800余种、报纸100余种,电子期刊等各类数据库28个,建有现代化图书信息系统,建立了完备的文献保障体系。校园网络系统全面覆盖,能够有力保障教育教学和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需要。学院建有地震科学、工程地震、土木工程、信息技术等多个实验中心,有各类实验室86个,拥有国内高校最先进、最齐全的地震监测类仪器;有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82个(含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学院充分发挥学科和专业优势,积极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有一定研究发展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近年来,学院大学生在全国、省、市及地震系统各类竞赛活动中获得各类奖项百余个;近两年学院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达到108项。本科生就业率保持良好,考研率保持较高水平。学院作为我国防震减灾基础人才培养的核心基地,已为地震系统和社会培养了近4万名毕业生,毕业生以扎实的专业基础、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勇于担当、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多人获得各级科技进步奖及全国和省级劳动模范称号,地震系统70%的地震监测一线人员,80%的地震台(站)长毕业于学院,学院因此被誉为“地震系统的黄埔军校”,在我国防震减灾人才培养体系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学院按照党的十八大关于“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的要求,秉承“崇德博智,扶危定倾”的校训,弘扬“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求真务实、团结奉献”的精神,培育树立“仁爱、严谨、俭朴、担当”的优良校风,不断提高办学能力和办学水平,把学院建设成我国防灾减灾基础人才培养的核心基地、科技创新中心、文化辐射中心、信息交流中心,为我国防灾减灾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的防灾科技学院转专业政策的全部内容了,仅供参考,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