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转专业>青岛科技大学转专业政策2023

青岛科技大学转专业政策2023

admin 转专业 2023-05-08 1070
转专业是指在上大学期间,学生可以更换自己的专业,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
转专业一般情况下,学生要首先提出转专业申请,然后通过审核、测试或面试。有些学校会对转专业提出非常高的要求,比如 要求很好的成绩 (如成绩在本专业前五名),还会 严格限制转专业的人数, 严格限制热门专业的人数。每个学校的转专业的情况不尽相同。211升学网为大家整理了青岛科技大学转专业政策如下:
青岛科技大学转专业政策
青岛科技大学转专业的政策如下:      关于优秀本专科生转专业学习的暂行规定 一、总则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教学理念,营造有利于学生成才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更好地规范我校本专科学生转专业的工作,根据学校现有专业及办学条件,特制定本办法。 第一条 指导思想:宏观控制、公开考核、双向选择、择优录取。 第二条 基本原则:公开、公平、公正。 第三条 计划比例:学校宏观控制转专业计划;各学院转出和接 收的学生数量原则上分别控制在该专业年级学生总数的10%以内。 二、申请条件 第四条 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在校生第一学年符合以下条件 之一者,可申请转专业: 1. 学业成绩良好,所学课程考试全部合格,无补考、重修记录,平均学分绩点在3.0 及以上,且在校学习成绩在本专业前20%者; 2. 确有某种专长,转专业能更好的发挥其专长,例如:发表相应专业方面的论文、著作、作品,或在省级及以上学科竞赛中获奖,且所学课程考试全部合格,无补考、重修记录者; 第五条 学生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能申请转专业: 1.新生入学未满一学年的(符合第四条第3、4 款者除外); 2.高水平运动员、艺术类或按艺术类招生的转到其它类别的; 3.有考试违纪、作弊行为或受记过及以上纪律处分的; 4.退学试读期内的学生; 5.从同级低批次转到同级高批次的,专科转入本科的; 6.进入本专科三年级的学生; 7.专升本的学生; 8.合作办学专业的学生。 三、申请程序 第六条 学院于每年5 月向教务处申报可接收的专业、年级、计划和接收要求,教务处负责向全校公布相关信息。 第七条 学生在规定时间提出申请,经所在学院审核合格公 示后报教务处。 符合转专业条件第1 条者,应提供该专业成绩排名表(两个学期); 符合第2 条者,应提供特长证明; 所申报专业特殊要求需要的证明材料。 第八条 因专业调整等原因转专业由教务处协调学院安排。 四、考核录取 第九条 考核、录取由接收学院负责。 第十条 申请学生均需参加接收学院组织的相关科目笔试、面试。接收学院根据转入计划,按考核成绩排名择优录取,并将结果上报教务处。原则上不同学科门类之间应降级安排学习, 第十一条 教务处负责转专业学生录取名单的审核,审核结果报学校校务会审议通过后,在全校范围内公示。 五、学籍管理和教学安排 第十二条 获准转专业的学生须持转专业录取通知书在一周内到接收学院报到,逾期不报到者视为自动放弃。凡已办理报到手续的学生不得再次申请转专业。学生一经接收学院录取,其学籍、档案和管理由接收学院负责。 第十三条 获准转专业的学生在原专业修读的课程,与转入专业教学计划中内容及难度相同或相近的,学分经转入学院核定并报教务处备案后,予以认可;已修读的其它课程,可计入弹性学分。对转入学生个别未修的专业基础课等必修课程,学生必须修读合格。 第十四条 学生转专业后按转入专业当年学费标准交纳学费。 第十五条 本文件与其他专项转专业文件不一致的,以专项 文件为准。 第十六条 本文件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青岛科技大学简介:
青岛科技大学位于青岛市松岭路99号,青岛科技大学招生办公室;邮政编码:266061。该院校既不是985院校也不是211院校,是一所本科院校院校。学校电话是办公电话0532-88957996;招生咨询热线0532-86085777(高考后启用);传真053288957967。学校概况青岛科技大学是山东省属重点建设的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理、工、文、经、管、医、法、艺等学科协调发展,以材料学、化学工程、应用化学、机械工程、自动化、信息与计算机为特色学科的多科性大学。青岛科技大学前身是创建于1950年的沈阳轻工业高级职业学校,1956年迁至青岛。1958年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组建为山东化工学院,学校开始了正式举办高等教育的历程。1984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青岛化工学院,1998年学校由化学工业部划转到山东省,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体制,2001年山东省青岛工艺美术学校并入,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青岛科技大学。近年来,学校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各项事业取得了突出成就。学校现有崂山、四方、高密三个校区,校舍面积70万平方米,图书馆馆藏各类文献资料160万册,固定资产总值19亿元,办学基础条件明显改善。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645人,教授、副教授740人,其中有院士1人、双聘院士4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第一、二层次人选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国家级人选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人,全国优秀教师10人,“泰山学者”特聘教授6人,“泰山学者海外特聘专家”6人,山东省教学名师奖获得者9人,山东省学科带头人5人,山东省重点学科“首席专家”2人,山东省“十大优秀教师”4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9人,青岛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3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52人。专任教师中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达1325人,其中博士学位教师471人。学校有全日制在校生3万余人,其中研究生3000余人。设有68个本科专业,学科涵盖理、工、文、经、管、医、法、艺等8个门类,拥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4个博士后流动站,20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22个硕士点;拥有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30个省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个青岛市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行业中心;学校有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6个省级教学团队;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4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2个。近年来,学校积极推行开放战略和国际化战略,同德、韩、美、加、俄、法等16个国家和地区的64所高校开展合作,其中与德国帕德博恩大学合作成立的中德科技学院,纳入中德两国政府间合作项目,被誉为中外合作办学的成功范例。学校与德国朗盛、日本阿尔卑斯株式会社等国际知名公司共建研发中心、国际工程师培训中心、学士后流动站、大学生创业中心,联合培养博士、硕士、本科生等不同层次人才,逐步完善了国际化教育体系,形成了鲜明的国际化教育特色。近年来,学校毕业生在国际化公司的就业比例逐年提高,部分专业国际就业率达到50%以上。在巴斯夫、拜尔、大众、德固萨、三洋、阿尔卑斯、创绩等跨国公司都可以看到学校毕业生的身影。学校重视科学研究,先后获得14项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国家科技部杜邦科技创新奖。在中国校友会网发布的“2010中国高校国家重大技术发明奖排行榜中”,我校列全国高校第29位(并列),山东省属高校第1位(并列);在“2010中国高校科学贡献力排行榜”中,我校列全国高校第59位(并列),驻鲁高校第3位,山东省属高校第1位。近年来,学校始终坚持走政产学研融合之路,科研成果运用到实际生产中已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通过科研成果转化或提供核心技术支撑而上市的公司已经达到了三个,分别是软控股份有限公司、烟台万华集团有限公司、赛轮股份有限公司。学校在产学研合作领域的积极探索被社会广泛赞誉为“青岛科技大学现象”。作为省属高校唯一的代表,学校于2009年、2011年连续两次在山东省产学研工作会议作典型发言,连续两次被评为“山东省产学研合作创新突出贡献高校”,山东省委副书记王军民同志高度评价“科大模式”。在60余年的奋斗历程中,学校积淀形成了“明德、笃学、弘毅、拓新”的校训和“自强、务实、竞合、创新”的校风,凝练出了“团结自强、艰苦奋斗、敢为人先、开拓创新”的科大精神,锻造出了“吃苦耐劳、坚韧不拔,朴实无华、甘于奉献,同心协力、勇承重载”的橡胶品格。建校60余年来,学校为中国橡胶行业培养了一大批行业精英,被誉为“中国橡胶工业的黄埔”。学校高质量的教学工作被教育部评估为“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一体两翼”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毕业生就业率连续7年位居省属本科高校第一名。在2011年首次公布的“中国大学本科毕业生质量排行榜”中,学校列驻鲁高校第4位,山东省属高校第1位。在十八大精神的指引下,学校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全局,按照第九次党代会确定的发展目标,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开放发展、创新发展道路,正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多学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高水平大学。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的青岛科技大学转专业政策的全部内容了,仅供参考,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