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2015-2016初二历史?太原市初二历史期末考试?
211升学网小编为您整理了“太原市2015-2016初二历史?太原市初二历史期末考试?”
当前大家对于太原市2015-2016初二历史都是颇为感兴趣的,大家都想要了解一下太原市2015-2016初二历史,那么小编也是在网络上收集了一些关于太原市2015-2016初二历史的一些信息来分享给大家,希望能够帮到大家哦。
本文目录一览:
- 1、太原的历史
- 2、山西省太原市历史
- 3、太原历史
- 4、初二上册历史第5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试题及答案
- 5、太原历史变迁的概括
- 6、太原简介(历史,地理)
太原的历史
太原历史悠久,为中华文明最早的发源地之一。晋阳城前之太原历史,亦有2000年以上。笔者撰写此文,希望将一段行将为人遗忘的太原远古时期之各段历史大事公之于众,以飨乡人,并慰先人在天之灵。
约公元前2554年或公元前2538年到公元前2453年间
少昊金天氏在位。金天氏在位期间,封其孙台骀于太原。
按《左传·昭公元年》:
晋侯有疾,郑伯使公孙侨如晋聘,且问疾。叔向问焉,曰:“寡君之疾病,卜人曰:‘实沉、台骀为祟,’史莫之知,敢问此何神也?”子产曰:“……昔金天氏有裔子曰昧,为玄冥师,生允格、台骀。台骀能业其官,宣汾、洮,障大泽,以处太原。帝用嘉之,封诸汾川。沉、姒、蓐、黄,实守其祀。今晋主汾而灭之矣。由是观之,则台骀,汾神也……”
按:金天氏,即少昊。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辞源》:“少昊,传说古部落首领名,名挚,字青阳,黄帝子,姬姓。以别于太,故曰少昊,以金德王,故也称金天氏。邑穷桑,都曲阜,号穷桑帝。春秋时郯自称为少昊后代。”
据晋代皇甫谧《帝王世纪》、宋代苏辙《古史》、清代马 《绎史》等,少昊是黄帝的继承者。
少昊在位年限,皇甫谧《帝王世纪》认为“在位百年而崩”,《外记》则说“在位八十四年寿百岁纪年”。
继少昊在位的是黄帝的儿子昌意之子颛顼高阳氏。皇甫谧《帝王世纪》认为:颛顼高阳氏在位七十八年,享年九十八岁。
上引《左传·昭公元年》中之“太原”,即为太原。《春秋左传正义》卷四十一,于“以处太原”四字 曰:“太原,晋阳也,台骀之所居。”
又,上引《左传·昭公元年》中的“帝”,另有人认为,是指帝颛顼,是帝颛顼封少昊之裔孙于太原。颛在位之年,剪伯赞《中外历史年表》记为公元前2450到以元前2373年。
约公元前2376年到公元前2307年
帝喾高辛氏在位。帝喾高辛氏,据《史记》等书,为黄帝的曾孙。黄帝之子玄嚣的孙子。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辞源》:“帝喾,古代部落首领,相传为黄帝的曾孙,尧的父亲,居亳(今河南偃师县),号高辛氏。商代卜辞中以帝喾为高祖,参阅《史记·五帝记》。”
在位期间,高辛氏分别封其子实沈、阏伯于今之太原与今之河南商丘。按《左传·昭公元年》:
晋侯有疾,郑伯使公孙侨如晋聘,且问疾。叔向问焉,曰:“寡君之疾病,卜人曰:‘实沉、台骀为祟。’史莫之知,敢问此何神也?”子产曰:“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阏伯,季曰实沈,居于旷林,不相能也。日寻干戈,以相征讨。后帝不臧,迁阏伯于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为商星。迁实沈于大夏,主参,唐人是因,以服事夏、商。其季世曰唐叔虞。当武王邑姜方震大叔,梦帝谓己:‘余命而子曰虞,将与之唐,属诸参,而蕃育其子孙。’及生,有文在其手曰虞,遂以命之。及成王灭唐而封大叔焉,故参为晋星。由是观之,则实沉,参神也……”
按《竹书纪年》曾云:“四十五年帝锡唐侯命。”按唐侯,今有人认为即指实沉,实沉,有人认为即为今人熟知的帝尧。帝尧究竟是受封于其父还是受封于其兄帝挚(见下则),历史上说法不一。
约公元前2306年到公元前2298年
帝挚在位期间。帝挚,帝喾高辛氏之长子,尧之兄。关于帝挚之经历命运,历史上记载颇有不同。按皇甫谧《帝王世纪》说:
帝挚之母于四人中班在下而挚于兄弟最长,得登帝位。封异母帝放勋为唐侯。挚在位九年,政微弱,而唐侯德盛,诸侯归之。挚服其义,乃率群臣造唐而致禅,唐侯自知有天命,乃受帝禅,乃封挚于高辛。
司马迁《史记》则记载云:“帝喾崩,而挚代立。帝挚立,不善,而帝放勋立,是为帝尧。”
清人马 《绎史》卷八《高辛纪》引《纲目前编》则说:“挚荒淫无度,诸侯废之,而推尊尧为天子。”马马肃并在后加按语云:“按帝挚或崩,或禅,或废,诸说各不同也。”
关于唐尧,清人马 《驿史》卷九《陶唐纪》引皇甫谧《帝王世纪》说尧:“年十五而佐帝挚,受封于唐,为诸侯,二十而登帝位,都平阳。”
约公元前2297年
约在公元前2297年,尧在今太原地区建都(据剪伯赞主编《中外历史年表》),后迁都平阳。尧名放勋,号陶唐氏,在位期间,命羲和观测天象,制订历法,以三百六十六日为一年,置闰月正四时,尧时洪水为患,命鲧治之,九年而功不成,四岳又举舜。舜流共工于幽陵,放欢兜于崇山,迁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定而天下咸服。
按:东汉郑玄(生当公元127—200年)《毛诗谱·唐谱》说:“唐者,帝尧旧都之地,今日太原晋阳是。尧始居此,后乃迁河东平阳。”
又:《毛诗正义》据此评《诗经》中之《唐风》“有尧之遗风”曰:
则尧都之也。《汉书·地理志》云:太原晋阳县,故《诗》唐国,晋水所出,东入汾,是汉时为太原晋阳也。《史记·晋世家》云: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言百里则尧为诸侯所居,故云:“尧始居此”。《地理志·河东郡平阳县》应劭云:“尧都也”,则是尧为天子,乃都平阳,故云后迁河东平阳也。……成王封母弟叔虞于尧之故墟,曰唐侯,南有晋水,至于燮改为晋侯。
另:西晋皇甫谧(214—282)《帝王世纪》说:“尧始封于唐,今中山唐县是也,尧山是也……尧之都后徙晋阳,今太原县是也,于《周礼》在并州之城;及为天子,都平阳。”
约公元前2140年
本年开始,禹在位(据剪伯赞主编《中外历史年表》)。禹在位年,有说八年,有说四十五年,有说五十年。禹初即位在安邑,后徙都晋阳。到公元前1763年桀在位时又徙都安邑(据剪伯赞主编《中外历史年表》)。
西晋皇甫谧《帝王世纪》云:“禹自安邑都晋阳,至桀徙都安邑。”是太原曾为大禹之都。
约公元前1098年 商纣王在位
本年开始,商纣王在位。
夏自大禹之子启开国,历经太康、仲康、帝相、少康、帝杼、帝槐、帝芒、帝泄、帝不降、帝局、帝廑,再到帝孔甲。尧之后人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曾事夏孔甲,赐氏曰御龙。曾获罪。惧而迁于鲁县“(见《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商代末年,刘累后人再次回迁到其故地唐(今太原地区)。成为汉朝刘氏的后人。宋代苏辙《古史·世家·晋唐叔第九》:
尧后有刘累者,学扰龙于豢龙氏,事夏孔甲,赐氏曰御龙,以更豕韦之后为豕韦氏。商之衰,迁居于唐。周以唐封叔虞,复自唐徙杜,为唐杜氏……其处者为刘氏,而汉其苗裔也。
约公元前1055年 周成王姬诵九年
本年冬十月,周成王派军灭亡太原地区的唐国(尧后代之一枝),将其民迁于杜(今陕西西安市东南。按《竹书纪年》卷下:“(成王)九年冬十月,王师灭唐,迁其民于杜。”
约公元前1054年 周成王姬诵十年
本年,成王封母弟叔虞于尧之故墟今太原地区,曰唐侯。《竹书纪年》卷下:“(周成王)十年,王命唐慎(叔)虞为侯。”
公元前1053年 周成王十一年
本年,唐叔虞向周王献嘉禾。周成王认为嘉禾出世,功在周公,命唐叔归禾于周公(《竹书纪年》卷下:“(成王)十一年,唐叔献嘉禾,王命归禾于周文公”)。
公元前1018年 周康王九年
约在本年,唐叔虞子燮父改国号为晋。按《竹书纪年》卷下:“(康王)九年,唐迁于晋,作宫而美,王使人让之。”晋国的历史从此开始。
按:班固《汉书·地理志·太原郡》所属二十一县中,首列“晋阳县”,并自注曰:“故《诗》唐国,周成王灭唐,封地叔虞,龙山在西北,有盐官,晋水所出,东入汾。”
又:郦道元《水经注》卷六“晋水”条中对“唐”之地名及“晋水”辨之甚详,其曰:
晋水出晋阳县西悬瓮山。县故唐国也。《春秋左传》称,唐叔未生,其母邑姜梦帝谓己曰:“余名而子曰虞,将与之唐属之参,及生,名之曰虞。”《吕氏春秋》曰:“叔虞与成王居,王援桐叶为,以授之曰:‘吾以此封汝。’虞以告周公。周公请曰:‘天子封虞乎?’王曰:‘吾戏耳。’公曰:‘天子无戏言。’时唐灭,乃封之于唐。”县有晋水,后改名为晋,故子夏叙《诗》称此晋也,而谓之唐,俭而有礼,有尧之遗风也。《晋书·地道记》及《十三州志》言晋水出龙山,一名结绌山,在县西北非也。《山海经》曰:“悬瓮之山,晋水出焉。”今在县之西南。昔智伯之遏晋水以灌晋阳……后人踵其遗迹蓄以为沼。沼西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于晋川中最为胜处……城在晋水之阳,故曰晋阳矣。经书晋荀吴帅师败狄于大卤。杜预曰:“大卤,晋阳县也。”为晋之旧都。《春秋·定公十三年》赵鞅以晋阳叛,后乃为赵矣。其水又东南入于汾。
约公元前964年 周穆王满十三年
为避戎狄侵扰,晋国第四代国君晋成侯姬服人把都城由今太原地区南迁曲沃(今山西闻喜东北)。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唐叔之子燮父改唐为晋,即今之太原市。四世至成侯,南徙曲沃,今山西闻喜县东。又五世至穆侯,复迁于降,降即翼”(中华书局1981年版44页)。
公元前960年 周穆王满十七年
本年秋八月,晋国都城南移后,太原形成统治的真空。鉴于这种情况,周穆王将一部分臣服于周的少数族部落向太原迁移。按《竹书纪年》卷下:“(穆王)十七年秋八月,迁戎于太原。”
公元前863年 周夷王燮七年
本年,太原之戎叛乱,周夷王派虢公帅师伐之,在俞泉(今地名不详)获马千匹。按《竹书纪年》:“(夷王)七年,虢公帅师伐太原之戎,至于俞泉,获马千匹。”
公元前823年 周宣王靖五年
夏六月,周宣王派尹吉甫帅师北进太原,进攻犭严狁,《竹书纪年》:“五年夏六月,尹吉甫帅师伐犭严狁于太原。“《诗经·小雅·六月》所记即此事也。诗中说“薄伐犭严狁,至于太原。文武吉甫,万邦是宪。”
公元前795年 周宣王三十三年
本年,周王朝的军队再次北伐太原之戎,但未能取得胜利。按《竹书纪年》:“三十三年,王师伐太原之戎,不克。”
公元前788年 周宣王四十年
本年,周宣王在太原统计户籍民人。按《竹书纪年》:“四十年,料民于太原。”《国语·周语上》:“宣王既丧南国之师。乃料民于太原。”
公元前514年 丁亥 周敬王六年 晋顷公十二年
本年夏,晋大夫祁盈的家臣祁胜与邬臧二人共妻纵淫,祁盈囚二人欲加处罚。祁胜为脱己罪,贿赂于晋六卿之一的苟跞。六卿正欲削弱公室,遂借此杀祁盈(祁盈为晋公室)而灭祁氏。叔向之子杨食我亦因是祁盈之党羽而被杀。
本年秋,晋正卿韩宣子(韩起)卒,魏献子(魏舒)当政,他分祁氏之田为邬(今山西介休东北)、祁(山西祁县东南)、平陵(今山西文水东北)、梗阳(今山西清徐清源镇)、涂水(今山西榆次西南)、马首(今山西平定东南)、盂(今山西盂县)七县。分杨氏之田为铜革是(今山西沁县南)、平阳(今山西临汾)、杨氏(今山西洪洞东南)三县,任命司马弥牟、贾辛、司马乌、魏戊、知徐吾、韩固、孟丙、乐霄、赵朝、僚安十人为十县大夫。
公元前503年戊戌 周敬王十九年 晋定公十一年
约在本年到公元前500年,赵简子使董安于治晋阳。
按:《战国策·赵策一》记载:公元前455年,知伯使人到赵,索取赵之蔡与狼之地,赵襄子弗与,告其臣张孟。张孟告其避地到晋阳,说:“夫董阏安于,简主之才臣也,世治晋阳;而尹铎循之,其余政教犹存。君其定居晋阳。”襄子到晋阳后,苦无御敌之箭矢,又召张孟问计。张孟又说:“臣闻董子之治晋阳也,公宫之垣,其高至丈余,君发而用之。”襄子于是发墙为箭矢。但襄子又苦无铜来 兵器,张孟又告他:“臣闻董子之治晋阳也,公宫之室,皆以炼铜为柱质,请发而用之,则有余铜矣”。按晋阳之名首次见诸《春秋》在公元前497年,然董安于之后尚有尹铎治晋阳城,如公元前497年为尹铎治晋阳城的最下限,尹铎治晋阳城有三年时间,则董安于之治晋阳当在公元前500年以前。
公元前500年 辛丑 周敬王二十年 晋定公十二年
约在本年,赵简子再使其家臣尹铎继董安于之后增筑晋阳城。据《国语·晋语九》,尹铎接受使命后,问赵简子:“以为茧丝乎?抑为保障乎?”(您是想把晋阳城作为凭借赋税增多财富的来源之地呢?还是想把它作为保障自己家族的一个根据地呢?)赵简子说:“保障哉!”(当然是想把它作为保障自己家族的一个根据地)尹铎于是“损其户口”(减少了城中的居住人口)。尹铎的这种造城思路很得赵简子的赞赏,他对他的儿子赵襄子无恤说:“晋国有难,而无以尹铎为少,无以晋阳为远,必以为归。”(将来如果晋国有难,可不要因为尹铎年轻而不听他的话,也不要因为晋阳距国都远而忽视它。一定要把它作为保障自己的最终根据地)
公元前497年 甲辰 周敬王二十三年 晋定公十三年
本年夏,晋赵鞅(赵简子)打算把原来卫国向他所贡的五百家从邯郸迁到晋阳。邯郸大夫赵午本已同意,但回去与他的父兄商量,他的父兄们认为这样做不合适:卫国所贡五百家,是以居住在邯郸为条件的,如果把他们安置在晋阳,就会失去卫国的友谊。他们决定,不如用侵略齐国的办法,以使齐国出兵,然后把这五百家安顿到晋阳,这样卫国就会认为迁移五百家完全是为了备齐的需要,不致损害与卫国的关系。但是赵鞅没有弄明白邯郸午及其父兄的苦心,嫌邯郸午办事太慢而召邯郸午,把他囚押在晋阳。邯郸午来晋阳后,赵鞅让邯郸午的随从解除佩剑再进,邯郸午的家臣涉宾拒绝。赵鞅于是传话给邯郸人,让他们另立继承人,并把邯郸午杀掉。午子赵稷及涉宾于是率邯郸人背叛赵鞅。赵鞅派上军司马籍秦率军包围邯郸,晋臣荀寅、范吉射因为与邯郸午为姻亲,不仅没有参加包围邯郸的行动,而且准备叛乱,除掉赵鞅。赵鞅谋臣董安于劝赵鞅先下手除掉范氏、中行氏,赵鞅加以拒绝。
本年秋,范氏、中行氏攻打赵鞅,赵氏兵败,退保晋阳。晋人再围晋阳。本年冬,因晋国内部六卿互有矛盾,韩、魏二氏向晋定公请求,请允许赵鞅由晋阳返回晋之国都。于是赵鞅返回晋都。《春秋》于本年上记曰:“晋赵鞅入于晋阳以叛”;“晋赵鞅归于晋”。
作者:王增斌、王万生
山西省太原市历史
山西概况
山西位于太行山之西,黄河以东。山西之名,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自古被称为“表里山河”。春秋时期,大部分地区为晋国所有,所以简称“晋”;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因而又称“三晋”。全省总面积15.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近3400万人,现辖太原、大同、朔州、阳泉、长治、忻州、吕梁、晋中、临汾、运城、晋城等11个地级市,共86个县、14个县级市和18个市辖区。省会太原,省政府驻太原市府东街。
【人口】
3410万人(据2008年底省统计局的抽样统计)。其中,城镇的人口为1493.75万人,占总人口的44.03%;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1898.83万人,占总人口的55.97%; 男性为1735.34万人,占总人口的51.15%;女性为1657.24万人,占总人口的48.85%;全省共有家庭户993.21万户,平均每个家庭户人口为3.37人。
【世界文化遗产】
平遥古城、云冈石窟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大同(之一批)、平遥(第二批)、祁县、新绛、代县(第三批)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山西省灵石县静升镇(之一批)、山西省临县碛口镇 (第二批)、山西省襄汾县汾城镇 (第三批)、山西省平定县娘子关镇 (第三批)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山西省临县碛口镇西湾村(之一批)、山西省阳城县北留镇皇城村 (第二批)、山西省介休市龙凤镇 张壁村 (第二批)、山西省沁水县土沃乡西文兴村 (第二批)、山西省平遥县岳壁乡梁村 (第三批)、山西省高平市原村乡良户村 (第三批)、山西省阳城县北留镇郭峪村 (第三批)、山西省阳泉市郊区义井镇小河村 (第三批)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五台山、恒山、黄河壶口瀑布、北武当山、五老峰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历山、交城庞泉沟、宁武芦芽山、阳城莽河、五鹿山
【国家地质公园】
黄河壶口瀑布、宁武万年冰洞、五台山、壶关太行山大峡谷
【之一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名单】
山西省图书馆、山西博物院
【土特产】
山西的土特产品种类繁多。杏花村汾酒是我国古老的历史名酒,色如水晶美玉,清香纯正,味美无穷,畅销国内外;山西老陈醋甜绵酸香,不仅调味上佳,还可消食、美容、杀菌;沁州黄小米形如珍珠,是皇家贡品;平遥牛肉色、香、味俱全;清徐葡萄,汾阳核桃,柳林木枣、吕梁地区沙棘和交城梨枣和骏枣。太原头脑等土产名吃也是风味各异、回味无穷。此外还有六味斋酱肉、双合成糕点、推光漆器、晋祠大米,隰县金梨等。
【特色菜】
过油肉 火锅 定襄蒸肉 五寨猪黑肉炖粉 羊杂烩 猪血灌肠 左云羊肉饺子(杨千堡) 右玉羊杂
【小 吃】
“三倒手”硬面馍 保德碗坨 拨鱼 代县麻片 刀削面 豆腐脑 豆沙糕 繁峙疤饼 高梁面鱼鱼 广灵豆腐干 河曲酸粥 黄糕 稷山麻花 解州羊肉泡馍 晋南醪糟 晋中油糕 砍三刀 拉面
老劲子麻花 猫耳朵 孟封饼 面麻片 平遥牛肉 平遥碗托 荞麦圪坨 荞面灌肠 烧麦 烧麦 交城莜面栲栳栳 碗秃则 擦尖儿 不烂子 焖面 老豆腐
神池麻花 涮羊肉 太谷饼 太后御膳泡泡糕 太后御膳泡泡糕 太原头脑 豌豆面 闻喜煮饼
忻州瓦酥 羊杂粉汤 羊杂烩 羊杂碎汤 阳城肉罐肉 阳高杏脯 阳泉飘抿曲 应州牛腰 油糊角
油面 油炸馓子 油炸馓子 莜面 莜面窝窝 莜面窝窝 榆次灌肠 元宵 原平锅魁 珍珠粥 猪血灌肠
【特 产】
保德油枣 玻璃咯嘣 澄泥砚 大同黄花 大同艺术瓷 代县剪纸 代县推光漆器 段亩砚 繁峙黄芪 仿古铁器 汾酒
广灵小米 河曲红果 恒山黄芪 黄河鲤鱼 降龙木拐杖 晋祠大米 晋中剪纸 琉璃制品 面塑 木碗 平遥推光漆器
清徐葡萄 山西老陈醋 舒筋散 台党参 台蘑 台砚 同川梨 铜火锅 推光漆器 羊毛地毯 原平梨 云冈绢人 竹叶青
山西历史
山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在这片土地上,10万年前就有人类生息繁衍,西河度文化和丁村文化遗址表明,早在旧石器时代就已有了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山西是唐国的领地。后来唐叔虞的儿子燮父因唐国临晋水,改国号为晋。春秋时,山西是五霸之一的晋国。战国时,瓜分了晋国的韩、赵、魏三国,与秦、楚、齐、燕并称为战国七雄。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山西设有太原、上党、河东、雁门、代郡等五郡。到隋时,太原是黄河流域仅次于长安和洛阳的第三大城市。隋末 ,李渊父子起兵于太原 ,建都长安后,把太原尊为“北京”,意即“别都”。五代时期,后唐 、后晋 、后汉和北汉都是以山西为根据地起家。在中国封建社会期间,山西的地位举足轻重,而且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 ,越是乱世越是显得重要 ,谁拥有了山西,谁就可以称雄天下。所以,清人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指出:天下形势,必有取于山西。金元时期,山西的经济、文化在中国北部居领先地位。明代时,设山西行中书省于太原,后改为承宣布政使司,统管山西五府三州。清代,开始称为山西。
山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迄今为止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三千年之久,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之美称,还被誉为“华夏文明的摇篮”。“女娲补天”的传说就发生在山西。。我国上古时代的三个帝王尧、舜、禹均在山西南部建都,为“尧都平阳(今临汾市)”、“舜都蒲坂(今永济市)”、“禹都安邑(今夏县)”。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是春秋五霸之一。北魏时,大同(当时称平城)曾作为北魏的都城名重一时。隋朝末年,李渊父子起兵晋阳(今太原市),继而夺取长安,建立唐朝,后把太原定为大唐帝国的北都。元末明初,中原连年战乱,灾荒频繁,而山西尤其是晋南一带,经济繁荣,人口稠密,成为明初向外移民的主要地区。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内,山西曾向外移民十几次。洪洞县大槐树是当时一个主要移民站。全国不少地方流传的“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即由此而来。明清时期,晋商和山西票号的崛起,著称中外。
传说中的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炎帝都曾把山西作为活动的主要地区。中国史前三大伟人尧、舜、禹,都曾在山西境内建都立业。中国历史上之一个奴隶制国家政权夏朝也建立在山西南部。商代,山西是商的主要统治区。周代,晋国由山西境内崛兴,晋文公曾为春秋五霸之一。秦、汉、魏、晋时期,山西无论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南北朝时期,山西是北朝统治的中心地带,而且北魏曾以平城(今大同)为都,之后的东魏、北齐也曾以晋阳(今太原)为“别都”、“陪都”,这对促进山西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唐太宗李世民起兵太原,建立了大唐王朝,由此,山西被唐太宗认为是“龙兴”之地,一直把山西作为唐帝国的腹脏地区,封太原为唐王朝的“北都”、“北京”。有唐一代,山西一直以其特殊的地位和发达的经济、文化称著于世。到五代十国,山西仍然对中国北方的政治、军事形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宋辽时期,山西进一步繁荣,是中国北方经济、文化的主要发达地区。元代,全国共11个行省,山西与山东、河北,并称为元朝“腹地”,大同、平阳(今临汾)、太原三城则成为黄河流域的著名都会。当时山西商业的发达、经济的繁荣、文化的昌明,曾受到当时来中国旅行的意大利伟大旅行家马可?波罗的盛赞。明代,山西的商业迅猛发展,曾领全国之先。
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后,山西的经济、文化发展受到严重破坏。但是,山西人民英勇地抗击了外敌的侵略。特别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山西人民进行了更加顽强的斗争,在三晋大地上谱写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百团大战、平型关大捷、上党战役永垂青史。1949年4月,全省解放。9月,成立了山西省人民政府,从此揭开了山西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新篇章。几十年来,山西人民为全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为重大贡献。
黄河流经山西,孕育了无数英雄豪杰、仁人志士。在中国的各个历史时期,山西曾涌现出许多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家、历史学家。最著名的有春秋时期的霸主之一晋文公重耳,有中国唯一的女皇帝、唐代杰出的政治家武则天,有中国的“武圣”、三国时期名将关羽,有唐朝名相狄仁杰、裴度,有抗击匈奴而名垂青史的汉朝名将卫青、霍去病,有创立“制图六体”的西晋地图学家裴秀,有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有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王勃、王之涣、王维、王昌龄,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政治改革家柳宗元,有金朝文学家、诗人元好问,有元曲四大家中的三位著名戏曲家关汉卿、白朴、郑光祖,有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文学家、医学家、书画家傅山,清末维新派扬泽秀以及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刘光弟等。可以说,山西是人杰地灵,代不乏人。而其中晋商的足迹更是踏遍华夏、享誉全球。
太原历史
南北朝时,晋阳又是东魏和北齐的“别都”,始终保持着“霸府”的地位。隋代,太原是全国的第三大城市,地位仅次于长安和洛阳。强盛的唐王朝发祥于太原,因晋阳古有唐国之称,李渊父子定都长安后,遂以“唐”为国号。唐朝初期的几位帝王曾数次扩建晋阳城,并相继封其为“北都”、“北京”,与京都长安、东都洛阳并称“三都”、“三京”,战乱频仍的五代十国,后唐、后晋、后汉、北汉,或发迹于晋阳,或以此为国都,一时间太原名声显赫于举国,传为“龙城”。
三代指:晋国、赵国、北汉
五朝:东魏、北齐、唐、后唐、后晋
九位皇帝:李渊、李世民、李治、李存勖、李嗣源、李从珂、石敬瑭、刘知远、刘崇、
初二上册历史第5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试题及答案
不管对于哪一门学科的学习,我们都要学会去做试题卷,因为它不仅能够检测出学生们的学习情况,而且还能够起到激励学生学习动力的作用!下面是我整理的初二上册历史第5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试题,相信这些文字会对你有所帮助!
初二上册历史第5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试题
一、选择题
1.爷爷把在北京东交民巷拍的照片给大家看,并介绍说是1905年的作品,而小明马上看出其中一幅不符合史实,它是( )
A、东交民巷居住着大量北京市民
B、各国大使在东交民巷举行宴会
C、东交民巷有许多西式建筑
D、 外国军队在东交民巷进行操练
2.报纸是反映社会动态、传递民间呼声的重要工具。1901年,有报纸刊登了一篇评论,愤怒 地指出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与此评论相关的社会背景是( )
A.《南京条约》的签订 B.台湾割让给日本
C.《辛丑条约》的签订 D.百日维新的失败
3.“八国联合军队由英国海军将领西摩尔,……联军攻占北京,慈禧带着光绪帝逃往西安。北事件以清王朝战败,并赔款4.5亿两白银为终。”该材料所涉及的不平等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4.张大爷一家和邻居被迫举家迁出北京东交民巷,这种情景应该出现在什么条约签订后( )
A.《南京条约》B.《辛丑条约》C.《北京条约》D.《马关条约》
5.“巨额赔款为前所未有,给广大民众带来沉重的负担。严禁民众任何形式的反帝活动,为列强直接镇压中国人民的革命活动提供了‘合法’依据。”材料所述应是( )
A.《 南京条约 》 B.《 辛丑条约) C.《 马关条约 》 D.《北京条约》
6.在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更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7.七七事变是因日本驻军在北平附近宛平城外卢沟桥演习、无理挑衅引起。的。允许包括日本在内的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重要地区的不平等条约( )
A.是中国近代史上之一个不平等条约
B.是一次性割占中国领土最多的不平等条约
C.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宣布在中国实行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原则
二、非选择题
8.侵略与抗争
请仔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材料二 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增辟通商口岸等。
材料三 清政府赔偿 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1)以上材料分别出自中国近代史上的三个不平等条约,请写出它们的名称。
(2)材料二、三表明,日本一直不曾放弃对中国的侵略。请写出中国古代史上率军在台州九战九捷的抗倭英雄的名字。
(3)材料三中的条约是在哪次战争后签订的?条约签订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结合以上的史料, 说说 你的感悟。
初二上册历史第5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试题参考答案
一、ACDBB DC
二、 (1)《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写出即可得分)。
(2)戚继光。
(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等(答出其中一点或符合题意即可得分)。
看了"初二上册历史第5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试题及答案"的人还看:
1. 2015-2016学年初三上册历史期末试题及答案
2. 九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试卷及答案
3. 初三上册历史统一模拟试题及答案
4. 初三上册历史《璀璨的近代文化》试题及答案
太原历史变迁的概括
1.太原的历史
隋代,太原是全国的第三大城市,地位仅次于长安和洛阳。
强盛的唐王朝发祥于太原,因晋阳古有唐国之称,李渊父子定都长安后,遂以“唐”为国号。唐代初期的几位帝王曾数次扩建晋阳城,并相继封其为“北都”、“北京”,与京都长安、东都洛阳并称“三都”、“三京”,战乱的五代十国,后唐、后晋、后汉、北汉,或发迹于晋阳,或以此为国都,一时间太原名声显赫于举国,传为“龙城”。
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太宗赵光义灭北汉,焚晋阳城,又引汾、晋之水夷晋阳为废墟。一座历经1476年悠久历史的古城遭到彻底破坏。
三年之后新的太原城在距古晋阳北四十余里的唐明镇崛起,嘉佑四年,设太原府治。金、元时代,太原城饱经战乱。
明初,朱元璋封其三子朱棢为晋王,扩建太原城,为九边重镇之一。明、清两代,太原经济迅速发展,其矿业、商业、手工业,对全国的经济影响很大,有“晋商执全国牛耳”之誉。
2.太原的历史文化
自商周以来太原地区一直是中国北方重要的军事和政治和经济文化中心,先后有陶唐、北唐、晋、晋阳、太原郡、代国、并州、太原国、龙山、太原府、北都、北京、西京、龙城、太原路、冀宁路、阳曲、太原市等。
太原在历史上曾为九朝古都,在从周朝起的2000多年里,建造了许多古建筑。太原处于华夏民族与草原民族交往和冲突的中心地带。
从夏商周直到宋元明清,先后有群狄、诸戎、匈奴、鲜卑、羯、氐、羌、突厥、回纥、女真、契丹、蒙古、满族等民族在此与汉民族进行过激烈的冲突和斗争。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或缘于仿效,或缘于抵御外敌,保家立国,太原一带“人性劲悍,习于戎马”,如杜佑在《通典》中说的“并州近狄俗,尚武艺”,形成了尚武,强悍、侠义的民风。
太原地区方言为太原话。历史上许多皇帝都与这座城市有过特别密切的关系,因此被称为龙城。
相传唐尧和大禹曾建都于晋阳。西汉初年,汉文帝刘恒即位前受封代王,国都便是今天的太原,太原也被称为潜龙之地。
曹魏末期,封于太原郡的晋王司马氏家族取代曹魏建立政权,并以“晋”作为国号。前秦、北魏、东魏、北齐曾定都于晋阳或以晋阳为实际政治中心。
北齐高祖高欢称太原为霸城。隋炀帝杨广即位前曾为晋王。
隋末,李渊为唐国公和太原留守,起兵晋阳建立大唐,并以太原的古称作为国号。太原成为唐朝的龙兴之地,被唐太宗誉为“王业所基,国之根本”。
唐高宗即位前曾为晋王,而同样来自并州文水的皇后武则天则成为了中国唯一的女皇帝,太原府自武周起成为北都,宋太宗即位前也受封为晋王。太原市市徽是中国之一枚市徽,其图案内容为双塔、并字、煤层和火焰,象征太原市是一座历史悠久、煤炭资源丰富的能源重化工基地的中心城市和四化建设蒸蒸日上的新气象。
太原定都朝代以及历代名称朝代当时名称位置名号古北唐 - 许坦 - 赵 晋阳 晋源 国都(初) 北魏 晋阳 晋源 霸府 别都 东魏 晋阳 晋源 霸府 别都 北齐 晋阳 晋源 霸府 别都 唐 晋阳 晋源 北都 北京 后唐 晋阳 晋源 陪都 后晋 晋阳 晋源 陪都 后汉 晋阳 晋源 陪都 北汉 晋阳 晋源 国都 晋商文化太原曾是晋商故里,作为中国最早的商人,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明清两代成为晋商最鼎盛时期,并成为中国四大商帮之首,一直称雄中国商界500年之久。晋商家族有别于一般的官绅家族,其是具备商业烙印特征的中国传统文化家族。
晋商在中国历史上首创了“票号”。“票号”是中国古代一种商人通商的方式,“商路遥远,汇通天下”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显赫一时,甚至遍布了世界上多个地区。
太原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太原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锣鼓艺术(太原锣鼓)、晋剧、莲花落、风火流星、老陈醋 技艺、月饼传统 技艺(郭杜林晋式月饼)、六味斋酱肉传统 技艺、中医养生(药膳八珍汤(头脑))、庙会(晋祠庙会)、砖雕(山西民居砖雕)、清徐彩门楼抬阁(徐沟背铁棍)等,其中莲花落,风火流星,老陈醋 ,六味斋酱肉,清徐彩门楼是太原独有的(无其他申报单位)。全国月饼 技艺也只有太原和安琪广东月饼两家。
太原莲花落太原莲花落(lào)(也称“莲花乐”)是太原的地方曲种,是一种说唱兼有的曲艺艺术,流传于城市乡村,它的产生与发展与太原人曹强有关系。莲花落的说唱词,基本上是七言四句为一段,全用太原方言来合辙入韵。
表演之时,先扣大竹板,间配小竹板,打板三巡之后,开始说唱,以唱为主,间以夹白,边唱边说,抑扬顿挫,尾音稍长。太原莲花落,不仅有七件子伴奏,而且发展到弦乐器和打击乐器伴奏。
主要乐器有三弦、扬琴、二胡、木鱼等。当年的莲花落极不注重表演,仅是边说边唱。
这是因其早年为街道表演的形式所决定。自从解放搬上舞台后,已经注重于身段和动作的表演。
2010年,“莲花落”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宗教文化太原地区的宗教有:佛教、道教、 教、天主教和基督教。
太原的寺、庙、观、堂是宗教界和信教群众的宗教活动场所。佛教:永祚寺、崇善寺、大佛寺等。
道教:北极宫、纯阳宫。 教:太原古 寺。
天主教:太原天主教堂、太原板寺山圣母堂 、七苦山圣母堂、和平南路耶稣圣心堂等。基督教:体育路基督教堂、郑村基督教堂、桥头街基督教堂等。
其他:大关帝庙、古关帝庙、城隍庙、太原皇庙。
3.山西太原的历史文化
太原:古称 晋阳 并州 龙城。
2500多年建城史。曾是 赵国初都,北齐别都,三朝雄镇,五朝霸府,武周北都,隋朝时期和长安并列全国两大城市。
李世民从太原起兵反隋,挥师南下缝强必破直入长安(建立唐朝),因太原古称为“唐”(可见当时的晋阳在李世民心中的重要性)。李世民之女又以太原地名命名赐封为“晋阳公主”。
武则天祖籍并州文水县人(并州今太原)。狄仁杰唐代并州太原人。
因历史上很多皇帝和太原有关所以太原也称龙城。(比如李世民太原起兵成功,高欢.高阳父子坐镇太原遥控朝政,武则天封太原为北都)。
4.太原历史
南北朝时,晋阳又是东魏和北齐的“别都”,始终保持着“霸府”的地位。
隋代,太原是全国的第三大城市,地位仅次于长安和洛阳。强盛的唐王朝发祥于太原,因晋阳古有唐国之称,李渊父子定都长安后,遂以“唐”为国号。
唐朝初期的几位帝王曾数次扩建晋阳城,并相继封其为“北都”、“北京”,与京都长安、东都洛阳并称“三都”、“三京”,战乱频仍的五代十国,后唐、后晋、后汉、北汉,或发迹于晋阳,或以此为国都,一时间太原名声显赫于举国,传为“龙城”。三代指:晋国、赵国、北汉五朝:东魏、北齐、唐、后唐、后晋九位皇帝:李渊、李世民、李治、李存勖、李嗣源、李从珂、石敬瑭、刘知远、刘崇、。
5.太原在宋金元时期的历史概括
简介
作者“红楼梦”:曹雪芹,清代小说家。詹姆斯的名字,字梦阮,曹雪芹是它的分辨率。
简介:本书贾宝玉遴待腴和薛爱情悲剧为主线,通过“红楼梦,梦”,“佳氏王学”传奇机翼故障的描述,显示了广泛的社会愿景生活中,花儿会,包括丰富多彩的世俗人。人们称之为历史时代的“红楼梦”内在能力,是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三国演义”
⑴明天:(作者)罗贯中
⑵主要内容:书中描述韩魏(曹操),四川(刘备),吴(孙权)三动荡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群雄纷争的兴起,直到最后摧毁了西晋的历史故事。
⑶亮点:桃园三结义,草船借箭,赤壁之战,曹操煮酒论英雄,三顾茅庐
⑷冲行情:A,衣服破,尚可缝;手足断安可续。 B,易得的军队,一将难求。 C,强客不压主。
主要特点:曹操,刘备和孙权,诸葛亮,周瑜,黄垓,孟等。
“水浒传”
⑴明天:(作者)施耐庵
⑵内容:这本书是描述北宋宋江在梁山泊山东白居易的故事为首的一百零八人。
⑶亮点:吴淞景阳冈虎,雪庙主教练林风,行路山,关西鲁提辖拳打镇,一拳智取生辰纲
⑷行情:A,邱恩不认为非好汉,黑色和白色是她的丈夫。 B,大厦将倾,木材可以支持非。 C,如此强大的力量,弱魂飞魄散。
⑸主要特点:宋江,陆,林,湖,李逵
“西游记”
⑴明天:(作者)吴承恩
⑵内容:这本书记述了三藏法师行四,通过九九八十一难,历尽千辛万苦,最终沿扫描妖魔,获取真经的故事。
⑶亮点:孙悟空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真假美猴王,猴王被蒲扇,愤怒镇压国内的丈夫
⑷冲行情:A,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 B,将在主场忙,忙家庭不会。 C,看鞍的马认为,滴水认为自己的亲人。
⑸主要角色:孙悟空,孙悟空,猪八戒,沙僧,观音,佛菩萨
6.简述太原历史
太原,是一座具有2500多年悠久历史的中华古城,2003年迎来了她建城2500周年的辉煌庆典(公元前497—2003年)。
以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丰富的资源而闻名天下。太原很大很大,与全国任何一个城市相比,包括著名的古都北京、西安、杭州、苏州、开封、洛阳在内,都毫不逊色。
唐代大诗人李白曾经盛赞太原“天王三京,北都其一。”“雄藩巨镇,非贤莫居。”
历史文化是古城太原更大的一笔精神财富。太原积淀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如“晋祠”园林,称得上是华夏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建于明代的永祚寺,“凌霄双塔”是我国双塔建筑的杰出代表;龙山石窟是我国更大的道教石窟,被专家传为世界之最;始建于北齐、毁于元末明初的蒙山大佛,堪与巴米扬大佛和乐山大佛相媲美!此外还有隋末唐初建造的佛教名刹崇善寺和富有民族特色的道教寺宫纯阳宫、多福寺等文物古迹。
7.太原简介(历史,地理)
太原是山西省省会,是山西省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交通和信息中心,是中国22个特大城市之一,地处我国东中西三大经济带的结合部,在全国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布局中,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双向支撑作用。
地理位置 太原位于北纬37°27′~38°25′、东经111°30′~113°09′之间,地处黄土高原东部,汾河流域中部,西、北、东三面环山,南部为开阔的河谷盆地,汾河纵贯全市。 自然环境 太原地形复杂多样,土石山地、台原丘陵、平川比例约为5∶3∶2。
其中,耕地占23%,林地占25%,牧草地占6%,水域面积占3%。东屏太行,西障吕梁,北依系舟,南临沃野,雄峙于海拔800米的河谷平原,称为“太原盆地”。
自然资源 太原物华天宝,资源丰富,矿藏繁多,既有铁、锰、镁、铜、铅、铝等金属矿,又有煤、石膏、硫黄、硝石、黏土、石英、石灰石、白云石等非金属矿。在众多的矿产中,尤以煤、铁、石膏储量为最,素称“煤铁之乡”。
行政区划 太原现辖6区(小店区、迎泽区、杏花岭区、尖草坪区、万柏林区、晋源区)、3县(清徐县、阳曲县、娄烦县)、1市(古交市)和2个国家级开发区(太原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太原市高新技术开发区)、2个省级开发区(太原工业园区、太原不锈钢生态工业园区)。 历史变迁 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期,我们的先民就在汾河两岸繁衍生息。
史传太原的肇始者台骀,因治理汾水、开拓了太原盆地,被尊为“汾水之神”。 太原建置沿革 鲁昭公元年(晋平公十七年,前541年),晋国荀吴率兵北征,大败占据今太原一带地区的无终及赤狄别族。
8.太原今昔变化
五代十国时期,群雄并起,社会动荡,政权更迭,此时期的晋阳城是各方势力角逐的中心。
唐末,沙陀族酋长李克用占据晋阳,唐王朝封其为晋王。李克用南取昭义(今山西长治),北取云州(今山西大同),割据河东,与独据中原实力强大的朱全忠对峙。
天复二年(公元 902年),朱全忠围晋阳。李克用凭险固守晋阳,击退了朱全忠的进攻。
后梁龙德三年(公元 923年),李克用子李存勖又以晋阳为依托,在魏州(今河北大名)称帝,建立后唐,灭后梁,都洛阳,以晋阳为西京,不久复为北京。后唐清泰三年( 936年),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占据晋阳,听取部将刘知远“今据形胜之地,士马精强,若称兵传檄,帝业可成”的劝告,起兵称帝,南下河洛,灭后唐,建后晋。
此后,刘知远任后晋河东节度使北京留守,势力日益强大,遂于晋阳称帝,并于天福十二年(公元 947年)南下中原,建立后汉。当是时,刘知远弟刘崇在晋阳任后汉河东节度使、北京留守,形成割据之势。
后汉乾佑三年(公元 950年),郭威灭后汉建后周。同时,刘崇在晋阳称帝,建北汉政权,割据河东十州之地与后周对峙。
北宋建国,宋太祖赵匡胤在统一南方后,于开宝二年( 969年)亲率大军征讨北汉,遏汾、晋两水围灌晋阳。晋阳城坚垒固,久攻不克。
宋军瘟疫流行,不得已退兵而去。太平兴国四年( 979年),宋太宗赵光义亲率五路大军围攻晋阳,在石岭关大破契丹援兵。
北汉主刘继元粮尽援绝,守城无望,率百官出降。宋太宗平北汉后,害怕有人利用晋阳再度割据,危及北宋统治,遂将这座千载名城付之一炬,又决汾、晋两水荡平废墟。
晋阳从此毁灭 秦汉之际,北方匈奴族开始强盛,不时南下骚扰。两汉时期,晋阳为北边巨防重镇,是汉朝抗击匈奴的前哨阵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汉高祖六年(前 201年),刘邦为了防御匈奴南下,以太原郡21县为韩国,“徙韩王信王太原以北,备御胡,都晋阳”。第二年,韩王信在马邑(今山西朔州市)投降匈奴,引匈奴南逾勾注,攻晋阳。
刘邦闻讯,亲率大军解晋阳之围。汉高祖十一年(前 196年),刘邦封其子刘恒为代王,建都晋阳。
汉文帝元年(前 179年)、将代地一分为二,封二子刘武为代工,都中都(今山西平遥西南);刘参为太原王,仍都晋阳。第二年,太原、代合二为一,仍称代,都晋阳。
汉武帝元鼎元年(前 114年),徙代王刘义 于清河,复太原郡。晋阳城为其治所。
西汉时晋阳城为诸侯王都城近90年。 东汉初年,军阀卢芳在西羌、匈奴支持下,割据五原、朔方、云中、定襄、雁门五郡,“与胡通兵,侵苦北边。”
东汉 以晋阳城为前哨实行反击。建武七年(31年),光武帝刘秀命大将军杜茂“引兵北屯田晋阳、广武,以备胡寇。”
建武十一年(35年)、东汉任命郭汲为并州牧,驻守晋阳。郭汲以晋阳为依托积极争取团结少数民族。
击败了卢芳,收复统—了北方五郡。此后代理大将军马成驻守晋阳”在以晋阳为中心的北部边防线上,“缮治障塞,自西河至滑桥,河上至安邑,太原至井陉,中山至邺,皆筑保壁,起烽燧,十里一侯”,有效地防止了匈奴的南下。
两汉时以晋阳城为中心的并州战略地位重要,在当时被称之为“东带名关,北逼强胡,年谷独孰,人庶多资,斯四战之地,攻守之场。” 唐北都晋阳佛教兴盛,寺庙众多,著名的大佛寺便是其中之一。
大佛寺创建于隋文帝开皇年间。有位名叫澄空的和尚,年二十岁,他在晋阳汾水以西建寺后,誓愿要在寺中铸一高七十尺的巨型铁佛。
于是澄空四处化缘,用了二十年的时间聚集金炭,开炉铸像,不幸佛像没有铸成。澄空稽首忏悔,继续为铸佛不遗余力。
又过二十年,已是唐初,二次开炉造佛又遭失败。年过六旬的澄空和尚仍不灰心,矢志不移,决心再次精心准备,誓在有生之年造成佛像。
又是二十年艰辛努力,三次开炉造佛,远近僧俗万人,前来观瞻铸佛盛况。澄空登上百尺炉巅,对观众高声喊道:“我年轻时就发下大愿,铸写大佛,现已八旬,曾两次造佛不就,这次如再遭违心,这辈子恐难以完成夙愿了。
今日开炉,我将与金液同铸佛像。如果大佛造就成功,五十年后吾将为佛再建重像。”
观众听后无不人人泪下,号泣谏之,但澄空决心以死明志。等到炉口开启,金液喷射,澄空向众人挥手致谢后,飞鸟一般纵身跳入滚滚铁流之中。
佛像终于造就,其相庄严端妙,毫发胥备,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大佛寺遂成晋阳城中著名寺院。
唐玄宗开元年间,节度使李(日高)镇守晋阳,看到佛像为风日所侵,便捐资七万缗,建重阁以护之,名曰“平等阁”。此距澄空捐躯造佛正好五十年。
此后,大佛寺更具盛名,远近僧俗纷纷前来顶礼膜拜。直到宋初,宋太宗平北汉火烧晋阳城,大佛寺及佛像一起随城焚毁。
太 原 会 战 综述(一九三七年九月至十一月) 山西表里山河,地势雄固,为华北天然堡垒,又是拱卫陕甘西北之屏障。山西东部从一九三五年起,即开始构筑国防工事,主要是从正太路的娘子关及以北的龙泉关、平型关等各主要由东向西的通道地区,构筑成有纵深配置之防御工事。
为日后防御日本侵略军进攻起到了相当的作用。 太原会战包括。
9.太原的历史有什么
太原,是我国北方的文明古城,有着悠久的历史。”
古交旧石器文化遗址”的发现,证明早在十万年之前就有人类生息、繁衍在太原的土地上。义井和东太堡的“新石器文化遗址”又告诉我们,在七、八千年的母氏系族公社早期,太原的先民曾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殷商时太原为方国北唐,考古学家曾在太原许坦村一带,发现了商代的文化遗址,定名“许坦型文化”。春秋末季,晋定公十五年(前497年)显赫于世的晋阳古城问世于汾河晋水之畔,迄今已有2486年的历史。
晋阳古城在战国初期,曾做过赵国的都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分天下为36郡,又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设置了太原郡,郡治晋阳。
从始晋阳就叫做太原了。汉代并州刺使部设治晋阳,这也是太原称并州之始 ,太原简称并亦来源于此。
是时,太原已成为全国十三部治所之一,闻名遐迩。
太原简介(历史,地理)
太原是山西省省会,是山西省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交通和信息中心,是中国22个特大城市之一,地处我国东中西三大经济带的结合部,在全国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布局中,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双向支撑作用。
地理位置
太原位于北纬37°27′~38°25′、东经111°30′~113°09′之间,地处黄土高原东部,汾河流域中部,西、北、东三面环山,南部为开阔的河谷盆地,汾河纵贯全市。
自然环境
太原地形复杂多样,土石山地、台原丘陵、平川比例约为5∶3∶2。其中,耕地占23%,林地占25%,牧草地占6%,水域面积占3%。东屏太行,西障吕梁,北依系舟,南临沃野,雄峙于海拔800米的河谷平原,称为“太原盆地”。
自然资源
太原物华天宝,资源丰富,矿藏繁多,既有铁、锰、镁、铜、铅、铝等金属矿,又有煤、石膏、硫黄、硝石、黏土、石英、石灰石、白云石等非金属矿。在众多的矿产中,尤以煤、铁、石膏储量为最,素称“煤铁之乡”。
行政区划
太原现辖6区(小店区、迎泽区、杏花岭区、尖草坪区、万柏林区、晋源区)、3县(清徐县、阳曲县、娄烦县)、1市(古交市)和2个国家级开发区(太原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太原市高新技术开发区)、2个省级开发区(太原工业园区、太原不锈钢生态工业园区)。
历史变迁
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期,我们的先民就在汾河两岸繁衍生息。史传太原的肇始者台骀,因治理汾水、开拓了太原盆地,被尊为“汾水之神”。
太原建置沿革
鲁昭公元年(晋平公十七年,前541年),晋国荀吴率兵北征,大败占据今太原一带地区的无终及赤狄别族?咎(音皋)如,太原地区始入于晋国版图。
地名渊源
太原 原本为高、平、广大之意。作为地理称谓,本系泛指,《诗经》、《尚书》、《左传》等典籍中的“薄伐猃狁,至于大原”、“既修大原,至于岳阳”、“宣汾洮,障大泽,以处大原”中的大原皆如此(古“大”与“太”通用)。“
以上就是太原市2015-2016初二历史的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