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考研资讯>中国传媒大学2023年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共10000余人

中国传媒大学2023年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共10000余人

admin 考研资讯 2022-12-30 570

12月24日至25日,中国传媒大学考点202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顺利举行。今年共有10000余名考生报考我校硕士研究生,分布在全国681个考点。我校考点共有3510名考生,分别在博学楼和立德楼两个考区,设置118个普通考场、5个专用考场及18个备用考场。   研究生招生考试是选拔高层次人才的重要途径,今年的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较之往年情况更加复杂,面临史无前例的严峻考验。学校高度重视此次考试,党委书记廖祥忠亲自指挥、亲自部署,多次就考务组织工作听取汇报,明确要严格落实教育部和北京市相关要求,统筹全校力量全力保障组考工作,及时关注考生诉求,全力以赴实现“应考尽考”“平安研考”。   本次考试由校长张树庭担任主考,副校长王晖任副主考,副校长李新军任防疫副主考。招生处在学校党委领导下,与相关部门通力合作,统筹规划、协调实施各项考务组织工作。12月20日,学校召开研考协调专题会,纪委办公室(监察处)、党委宣传部、后勤保障处、学生工作部(处)、保卫部(处)、校医院、教育服务中心、信息化处、财务处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对考务组织、安全保卫、餐饮服务、疫情防控、环境布置、考生服务等工作进行了细化部署,明确责任分工。12月23日,招生处召开监考人员业务培训会,对所有监考和考务人员进行安全保密教育,同时围绕监考工作流程、规范管理及应急处置等进行详细的业务培训。   在学校党委统筹领导下,各学院、各单位300余名教职工积极报名参与研考工作。大家克服重重困难,主动身赴一线,为考生创造良好的考试环境,为“应考尽考”“平安研考”保驾护航。   一类一策,加强考试组织条件保障。考前,学校针对考生的健康状况进行动态摸底,根据不同情况设置普通考场、专用考场和备用考场。提前发布考点考生须知,方便考生了解重要事项,做好考试准备。同时,配合完成在我校考点借考的204名考生的试卷流转和考前准备工作,确保“应考尽考”“平安研考”。   温馨暖心,优化考试服务工作。考试前期,招生处多次采用网站通知、公众号推送、短信、电话等方式,说明注意事项,摸底考生健康状况,了解考生动态,畅通咨询渠道,及时回应考生关切。考生入校后,可通过相关标识顺利到达相应考区。学校餐厅特别开设考生就餐窗口及休息区,并提供开水服务,方便考生就餐休息。针对在专用考场参加考试的考生,学校免费配送午餐,还安排他们在考场就近休息。每场考试结束后,保洁防疫人员都会对考场进行消毒处理,保障大家的安全与健康。   科学严谨,保障“平安研考”。考试期间,为减少考生在室外的排队等候时间,降低聚集风险,我校考点提前开放入校入楼通道,让考生提前进入考场,有秩序有温度。为保障考试的公平公正,考试现场启动了无线电信号屏蔽仪、无线耳机探测仪等设备,重点防范和打击利用通讯设备作弊的行为;此外,考点还设置了流动监考和视频监考,实现对全部考场的实时监控。   在全校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中国传媒大学考点202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圆满完成。目前,统考试卷已送达北京教育考试院,电子化阅卷等后续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推进之中。

中国传媒大学简介:

中国传媒大学位于北京市,地址是北京朝阳区定福庄东街一号。{985211},是一所本科院校。学校电话是010-65779370;010-65779256;010-65779141。

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大学,是一所以信息传播为特色的综合性大学,是我国广播、电视、电影、网络、出版、报刊等高层次传媒人才的摇篮和科学研究的基地。学校学科实力雄厚,办学条件优良,在广播影视艺术人才培养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学校位于北京市城东古运河畔,校园占地708亩,校舍总面积46万平方米。学校被誉为中国广播影视传播人才的摇篮。50年来,为全国广播影视系统及信息传播业培养输送毕业生近6万人,培训在职人员34万余人次。形成了一支从领导干部到专业人员的骨干队伍,不少人已成为著名的记者、编辑、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导演、编剧、制片人、翻译和高级工程技术专家。校友遍布全国各地及世界70余个国家和地区。学校拥有一批在国内外享有声誉的教授、学者。专任教师847名,其中教授、副教授占50%以上。聘请了100余名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为特聘教授、客座教授和兼职教授。学校设新闻传播学部、影视艺术学部和理工学部;新闻传播学院、电视学院、国际传播学院、广告学院、媒体管理学院、社科学院、影视艺术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动画学院、录音艺术学院、文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理学院、计算机与软件学院等14个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现代远程教育中心等3个成教机构。学校下设新闻学系、传播学系、电视系、编辑出版系、广告学系、广告设计系、公共关系系、国际传播系、国际关系学系、英语语言文学系、外语系、经济管理系、公共管理系、管理科学与工程系、法律系、社科系、文艺系、导演表演系、广播电视文学系、摄影系、美术系、播音系、应用语言学系、录音艺术系、录音技术系、动画艺术系、动画技术系、中国文学系、语言文化系、通信工程系、电子信息工程系、广播电视工程系、科学艺术系、自动化系、应用数学系、光电学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软件工程系等38个系;开设68个本科专业。学校还在南京开办1个独立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学校拥有2个国家重点学科、3个博士后流动站、13个博士点、29个硕士点、1个工程硕士点,5个高校教师在职专业硕士点。现有全日制本、专科生11488人,博士、硕士研究生2490人。学校利用函授、夜大、现代远程教育等多种模式,为信息传播领域提供全方位继续教育服务。学校在全国建了31个继续教育分院和函授站;利用国家有线电视光纤干线网,在全国25个省建立了28个网络教育校外学习中心。在读函授、夜大生9800余人,网络大学生6500余人。学校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留学生教育,年接收不同国家和地区留学生1000余名。学校拥有一批国内先进的专业实验中心(室),如:电视节目制作实验中心、广告图文创意制作实验中心、广播节目制作和播出系统实验中心、广告影视制作实验室、声频测量实验室、多媒体实验室、语言学(播音)实验室、普通话水平测试实验室、广播电视数字化工程中心、有线电视实验测试中心、电视直播室、广播直播室等。拥有先进的多媒体校园网、有线电视数字传输网、现代远程教育网和图书文献信息资源网,为科学研究和教学实验提供了良好条件。图书馆藏书103万册,音像资料50万余盒,报刊3000多种,电子报刊8000多种,努力建成以信息传播为特色的现代数字图书馆。学校的科学研究在全国广播影视学术领域居于领先地位。学校设传媒发展研究院和信息科学技术研究院,附设研究中心(所)41个。拥有1个全国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3个部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2个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心。学校主办《现代传播》、《当代电影》、《电视艺术》、《信息科学与技术》、《中国传媒大学学报》等学术刊物,编撰《中国广播电视年鉴》、《中国广告作品年鉴》、《IMI消费行为与生活形态年鉴》,经营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和中国传媒大学音像出版社。学校积极开展对外文化和学术交流活动,通过合作创办新专业、培养学士、硕士和博士,教授讲学、共同研究、国际学术会议、联合制作节目等形式,同五大洲近50个国家的160多所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和广播电视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学校为国际高校影视联合会正式会员。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遵循“根植广电系统,依托传媒界,面向全社会开放办学”的思路,逐步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与广播影视事业鱼水相依的行业特色;多层次、多规格、多样化、开放式的办学特色;多学科兼容,相互交叉渗透,充分体现综合优势的学科特色;重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的育人特色。学校的校训是:“立德、敬业、博学、竞先”。学校发展的总目标是:从2003年起,争取用20年时间,把中国传媒大学建设成为具有鲜明特色的国际知名的高水平传播大学,成为传媒界人才培养与人才信息交流中心、科学研究与科技开发中心、节目制作与节目交流中心、文献信息资源汇集与发散中心。

标签: